全名阿佈·阿萊汗·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邁德·比魯尼。中世紀伊斯蘭世界傑出學者。波斯血統。又譯阿爾比魯尼。973年生於咸海東南花拉子模京城郊區比倫,早年生活於故鄉,曾與伊本·西拿(阿維森納)有書信往來。25歲後長期住在裡海東南的朱裏章。1000年前後,他寫成第一部著作《古代諸國紀年》(或譯《往世遺存》),書中記載各國曆法、紀元和節日。1018年(或1017)被哥疾甯王朝蘇丹馬穆德俘往加茲尼,備受優遇。約在1030年他完成《印度志》,書中材料是幾次隨馬穆德出征征西北印度並僑居印度多年搜集的。比魯尼頗醉心印度諸派哲學,取之與古代希臘、伊朗、中世紀穆斯林各種學說進行比較研究,並輔之以個人考察和結論。此書是研究11世紀印度史的最重要史料。1030年他還完成一部天文學總結性著作,因題獻給他的庇護主、哥疾寧王朝蘇丹馬穆德之子蘇丹馬蘇蒂而取名為《馬蘇蒂天文典》。

  比魯尼一生在科學上貢獻頗多,除數學、天文、歷法外,探討過地球的自轉,印度河谷的形成,測定過18種金屬的比重,並提高瞭地理測繪的精密度。他試圖用物理和數學的原理解釋地理現象,是中世紀首先作出關於地球經緯度的精確測量的學者。國外有關中國茶葉的記述,也以他為最早。

  1048年,可能老死於哥疾寧王朝宮廷。一生已完成103種著作,未完著作10種(一說著書總數達18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