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北部邊疆地區。簡稱內蒙古。介於北緯37°24′~53°23′,東經97°12′~126°04′。自治區東鄰黑、吉、遼3省,西與甘、甯接壤,南靠冀、晉、陝3省,北部和東北部分別與蒙古、俄羅斯交界,國境線長4200多公裡。自治區境最寬處1700多公裡,長達4000多公裡。面積118.3萬平方公裡,約占全國總面積1/8,居第3位。1990年人口2145.6798萬。轄8盟、4地級市、13縣級市、17縣、51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

自然條件

  地質與地貌 主要屬兩大構造體系:南部屬中朝準地臺,北部屬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二者大體以位於中朝準地臺北緣的內蒙古地軸為界。內蒙古地軸主要由太古代的結晶巖、變質巖和花崗片麻巖組成,經歷多次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形成東西橫亙的陰山山脈。地軸以南主要屬鄂爾多斯臺拗,為一長期沉陷區,主要沉陷時期在中生代;其西部邊緣在中生代發生褶皺,形成賀蘭山和桌子山。內蒙古地軸以北主要屬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以華力西運動為主要旋回,燕山運動使褶皺系再一次受到改造,形成東北—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區內主要出露晚古生代地層,一般未變質或變質輕微。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盆地和額爾古納河流域,則屬額爾古納褶皺系,其發育過程與內蒙古—大興安嶺褶皺系一致。

  上述構造帶互相交接復合,組成內蒙古的弧形高原骨架。多次的地殼變動及侵蝕夷平演化,對區境礦產資源的生成,大體形成3個重要階段:①古生代前期的熱液變質金屬成礦期。主要有鐵、鉻、錳、銅、鉛、鋅、銀、黃金等。其中白雲鄂博的鐵礦、稀土,白乃廟的銅礦,梧桐花的鉛、鋅,烏盟小南山的鎳,呼盟額仁陶勒蓋的銀,烏奴格土的銅、鉬,東烏珠穆沁旗的錳礦等均居全國重要地位。②古生代到中生代的成煤、成油期。如烏海、石拐、準格爾、勝利、白彥花、霍林河、伊敏、大雁等煤礦帶,已探明的儲量居全國第2位;石油有鄂爾多斯、二連浩特、錫林浩特等成油帶。③新生代鹽類成礦期。如雅佈賴、吉蘭泰(見吉蘭泰鹽池)、和同察幹諾爾、二連池、額吉諾爾、白音淖爾等地的天然堿、食鹽、元明粉、芒硝、石膏等儲量極為豐富。與此同時地殼也經歷瞭古生代末期、白堊紀末期及新生代的多次夷平過程,喜馬拉雅運動使地體再度抬升,造成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地表起伏平緩而開闊的內蒙古高原上。地體呈顯著帶狀相嵌結構:中部由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龍首山等山脈組成脊梁;其北即為內蒙古高平原;東南是嫩江右岸及西遼河平原;南部為河套—土默特平原(見河套平原);西南一隅則為鄂爾多斯高原。

  內蒙古高原因高原面開闊坦蕩,故又稱內蒙古高平原。海拔600~1400米,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坦蕩緩穹的崗阜與寬廣的塔拉(蒙古語平地、盆地之稱)相間,構成呈大波幅的遼闊草原景觀。

  內蒙古東部地區是中國火山集中分佈的地區之一。大致可分5群:①大興安嶺中段火山群,分佈在綽爾河與哈拉哈河之間的熔巖臺地上,有46座上更新世的火山錐。②阿巴嘎火山群,分佈在錫林郭勒盟中部熔巖臺地上,有206座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的火山錐。③達來諾爾火山群,在達來諾爾以北的熔巖臺地上,有102座從上新世至下更新世間歇噴發形成的火山錐。④烏蘭哈達火山群,分佈在集二鐵路兩側,有9座從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噴發形成的火山錐。⑤岱海火山群,在岱海附近有10座上新世至中更新世噴發形成的火山錐。

  氣候 內蒙古地處中溫帶的大陸內部,地貌上為平均高度千米以上的高原,因而水熱條件均較同緯度的東部地區為差,西部熱量雖多,但降水稀少,幹旱是農牧業的主要限制因素。全區氣溫表現出自大興安嶺向東南和西南遞增的規律。低溫區分佈於大興安嶺中山地帶,年均溫低於-5~-3℃,是中國最冷地區之一,由此向東南隨地勢和緯度的降低,氣溫漸升,大興安嶺以西氣溫明顯遞增,由呼倫貝爾高原的-1~1℃至阿拉善盟的8~9℃。冬季以大興安嶺地區最為寒長,自9月下旬入冬,翌年5月上旬回春。西遼河平原、河套平原、鄂爾多斯及阿拉善地區冬季較短,約自10月下旬入冬,翌年3月末4月初回春。其他各地冬季最短的也在半年以上。夏季溫涼短促,部分地區無夏季。7月均溫全區變化在16~26℃,自東北向西南遞增。熱量在時空分佈上的不平衡極為顯著,給牧草返青、作物生長及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均帶來一種不穩的擺動幅度。

內蒙古自治區政區簡圖

  內蒙古地處季風環流過渡帶,降水分佈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大興安嶺山地和西遼河流域的南部山區,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上,山脊地帶超過500毫米。由此向西北內陸地區,降水量漸減。內蒙古高原東部地帶,陰山與丘陵地區的多倫、化德、集寧一帶以及土默特川平原和鄂爾多斯東部,多為350~450毫米,內蒙古西部少於250毫米,阿拉善地區不到100毫米。各地夏季降水占全年60%以上。水熱不平衡的特征對生產則利弊兼有。利為雨熱同期,有效降水多,積溫有效性高,是在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中得以發展農牧業的保證因素,其弊是有幹旱和風害。

  水文 內蒙古河川徑流總量約400億立方米(黃河過境水除外)。外流河系有黃河、永定河、灤河、西遼河、嫩江、額爾古納河,流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3/5。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陰山至賀蘭山一帶弧形山地的東南外側帶。內流區河系有烏拉蓋爾河、昌都河、塔佈河、艾不蓋河、黃旗海河系、岱海河系等。多數是無尾或徑流消失在封閉的盆地或窪地中瀦流成湖沼。高原上湖泊群眾多,全區約有千餘湖泊,湖面大於50平方公裡的有10個,以呼倫湖、貝爾湖、達來諾爾、岱海、烏梁素海最大,亦為內蒙古著名漁場。湖水面積約4000平方公裡,蓄水量約240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230多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640多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的1.5%,水資源82%在東部,西部地區缺水。

  土壤與動植物 區內生物地帶性分異顯著,呈東北向西南依次分佈。大興安嶺北部有灰色森林土。土壤有機質含量達7~13%,土質肥沃。植被以興安落葉松為主,其次有蒙古櫟和樺木林,覆蓋率達70%以上。動物以馬鹿、駝鹿、馴鹿、獐、狍、雪兔、熊、野豬、松雞、黑琴雞等林棲型動物為主。黑鈣土、森林草原主要分佈於大興安嶺的兩側。植被以羊草、艾菊、貝加爾針茅為主,有島狀樺、楊林和櫟林散佈其間,在沙地上還有樟子松林分佈,草原覆蓋度40~70%。野生動物以黃羊、狼、狐、旱獺、兔獼、灰鶴、沙雞等為主。栗鈣土、典型草原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以西至集二線以東和鄂爾多斯的東部廣大的高原地帶。植被以大針茅、羊草、克氏針茅為主,覆蓋度由60~30%向西遞減。動物有黃羊、鼢鼠、巴氏田鼠、沙雞、雀鷹、蒙古兔等。棕鈣土、荒漠草原分佈在鄂爾多斯東部及烏盟、巴盟的高原地區。土質普遍沙化、礫化。植被以小針茅、藏錦雞兒為主,覆蓋度15~30%,動物以沙鼠、倉鼠、跳鼠、沙狐為主。漠鈣土、荒漠廣佈於阿拉善高原,土壤礫化、砂化嚴重,灰白色鈣積層厚達80~100厘米,植被以瑣瑣、砂棗、檉柳、白刺、紅砂、珍珠為主,在額濟納河兩岸有大片天然胡楊林。動物以沙狐、沙鼠、跳鼠為主,雙峰野駝、野驢為荒漠的珍稀動物。

  自然地理區 在中國綜合自然區劃中,自治區所轄分屬於4個自然地理區。分別為西遼河流域幹草原區;內蒙古高原幹草原荒漠草原區;鄂爾多斯高原幹草原荒漠草原區和阿拉善高原溫帶荒漠區。它們分屬於中國西北幹旱區的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前三者)和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後者)。前一地區宜充分開發利用土地草場和礦產資源,控制和改造幹旱、鹽堿、風沙等不利自然條件。後一地區自然條件嚴酷,宜以牧為主,加強自然保護和逐步改造。

錫林郭勒河流城典型草原與玄武巖臺地景觀

發展簡史

  商代內蒙古地區屬鬼方、土方,公元前6世紀~公元1世紀,境內有匈奴和東胡駐牧。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匈奴與中原爭戰迭起,後南匈奴臣屬於漢。在內蒙古地區曾設五原郡(秦漢稱九原郡),朔方郡、西河郡、雲中郡、定襄郡、上谷郡、遼西郡等。北魏末年,突厥族鼎盛時期政權西達裡海,東至太平洋沿岸。突厥政權與隋、唐多次爭戰。唐將雲中郡改雲中都護府,定襄郡改勝州,西河郡改豐州,又新設麟州、夏州、新肯州等,同時新建東受降城(今托克托縣境內)、中受降城(今包頭附近)、西受降城(今五加河附近)。

  公元7世紀,在額爾古納河流域出現瞭蒙兀室韋部落,“蒙古”即“蒙兀”的諧音。後該部族由孛兒帖赤那帶領,西遷到大肯特山(今蒙古境內)一帶遊牧,歷代繁衍生息,出現瞭蔑兒乞、克烈、乃蠻、塔塔兒、斡爾刺、乞顏、紮答蘭等部,散佈在廣闊的北方草原。1206年鐵木真統一各部,建立蒙古汗國,並被擁戴為大汗──成吉思汗,中國北方草原統歸蒙古汗國管轄。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將蒙兀、萌古、盲骨、漠葛、朦骨等諧音字規范化,用“蒙古”二字定為民族及地域名稱。清康熙三年(1664)清政府又以戈壁大漠為界,將漠北地區劃為“外蒙古”,漠南地區劃為“內蒙古”,分屬“內蒙古”及察哈爾、山西。1928年分置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等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帝占領內蒙古,在東北部地區搞所謂獨立自治,在西部地區拼湊“蒙古高原自治”傀儡政權。

  1938年建立瞭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據地,1945年解放瞭現今錫林郭勒、察哈爾、昭烏達、呼倫貝爾盟等地區。1947年5月1日在烏蘭浩特宣告成立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初期僅轄有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5盟,35旗縣市,面積約54萬平方公裡。後經多次政區調整,形成現今范圍。自治區首府於1949年由烏蘭浩特遷至張傢口,又於1952年遷至呼和浩特。

人文概況

  人口與民族 自治區有蒙古、漢、滿、回、達斡爾、朝鮮、鄂溫克、鄂倫春等10多個民族。共有2145.6798萬餘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33‰。少數民族自然增長率大於漢族,但漢族人口的機械增長卻大於自然增長。自治區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裡18人,各地區人口密度與民族構成極不平衡。廣大高平原地區約1~2人/平方公裡,而呼—包三角地帶及後套陜壩地區、赤峰、通遼、海拉爾等工農業中心,平均100~150人/平方公裡。農業勞力人均負擔耕地3公頃以上,牧業勞力人均負擔百頭(隻)以上牧畜。

  城鎮人口的比例,隨工業生產的發展而逐年增加。1947年農林牧區人口占87.82%,城鎮人口僅占12.18%,1990年城鎮人口升至36.12%。城鎮人口主要集中在包頭、呼和浩特、集寧、海拉爾、牙克石、赤峰、烏海及通遼等市。

內蒙古自治區

  區內各民族除漢族外,以蒙古族最多,約285.5萬多人,占全區人口的14.07%,4/5聚居東部的4盟1市,文化水平較高,多數人蒙古、漢語皆通。次為西部3盟的廣大牧區及半農半牧區,多從事畜牧業。中部土默特農區的蒙古族多從事種植業,生活習俗近似山西,多講漢語。牧民多習居天幕式蒙古包,以肉、奶為主食,喜飲奶茶。

  滿族約占全區人口的1.45%,主要分佈在赤峰市和呼和浩特、包頭等地,多從事農業和工商業,一般通用漢語。回族占全區人數的0.87%,多居住在呼包一帶的城鎮及工礦區,主要從事工商飲食服務業,通用漢語。達斡爾族占全區人口的0.32%,絕大多數聚居在呼盟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餘者分散在海拉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以及佈特哈旗等地,多從事種植業和畜牧業,民俗極似蒙古族。

  經濟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貫徹“林牧為主、多種經營”的經濟建設方針,綜合開發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初步建成鋼鐵、畜牧、林業生產三大基地。糧食、油料、原煤、木材、鋼材等主要產品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農業 1990年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總產值156.9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7.68%;其中種植業占56.70%,牧業29.57%,林業3.95%,副業9.14%,漁業0.64%。

  全區耕地472.24萬公頃,人均耕地數為全國平均值的兩倍。90%的耕地分佈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一線東部和南部丘陵平原。以旱作一年一熟制為主。

  ① 1990年糧食產量973萬噸。主要糧食作物有春小麥、莜麥、玉米、糜黍、谷子、馬鈴薯等。

高原牧民打草

  ② 經濟作物以甜菜和油料為主,甜菜是內蒙古的優勢作物,塊根含糖量高達17%以上,1990年產量236.4萬噸,僅次於黑龍江省,居全國第2位。油料作物以胡麻、油菜、向日葵及油用大麻為主。自治區還是全國最大的黑木耳人工栽培基地。

  ③ 天然草場近0.9億公頃,占全國天然草場的1/4,主要分佈於牧區。牧草種類豐富,適口性好的禾本科和豆科優良飼草約占1/3以上,天然草場有效面積約0.7億公頃,適宜載畜量約9000多萬隻羊。全區牲畜(包括豬)多年波動在3600~4000萬頭(隻),1990年底為4254.4萬頭(隻),存欄數為50年代初期的4倍多。自治區天然草場的放牧畜牧業,經濟效益高,轉化率低,生產能力隨季節變率而波動。畜種齊全,古老品種(如蒙古馬、牛、羊、中國黑豬等)和地方優良傢畜品種兼備(如三河牛、三河馬、烏珠穆沁肥尾羊、白山羊、駱駝等)。牧畜數量居全國首位,牧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比重較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兩倍。畜種結構中,小畜約3546.9萬頭隻,羊占第1位,其中綿羊約2074.9萬頭隻,山羊949萬隻。大牲畜中,牛385.3萬頭;駱駝22.3萬峰,占全國的48.16%;馬156.8萬匹。蒙古馬以耐粗飼、體強健、奔馳快而著稱。內蒙古羊毛產量占全國的1/4。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及農牧區

大興安嶺甘河林區

  ④ 森林資源豐富,面積約1600萬公頃,居全國第2位,林木蓄積量約9.4億立方米,居全國第5位,多年平均年提供300萬立方米木材,產材量約占全國產材量1/10。但因多年采育失調,森林覆蓋率日益下降,內蒙古自治區現有森林覆被率僅為13.87%,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居第15位。

  農業區 根據生產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及維護生態環境的原則,自治區農業生產調整為三大區:①丘陵平原農牧區。主要是大興安嶺東麓和陰山以南的丘陵平原地帶。耕地面積約410萬公頃,占全自治區耕地的2/3以上。平均每農業人口有耕地0.4公頃。林地面積和草場面積也較大。降水量較多,特別是嫩江、西遼河、黃河等水系的平原、河川灘地,土壤肥力高,灌溉條件好,人口稠密,具有發展以種植業為主、農牧並重、農牧林結合、多種經營的條件。自治區16個商品糧基地主要分佈於此區。②高原牧林區。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以及南部鄂爾多斯的廣大高原地區。有草場0.6億公頃,林地面積70萬公頃。大部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經營畜牧業歷史悠久,是中國主要牧業基地之一。③山地林牧區。主要是大興安嶺和陰山山地及其兩側地帶。林地面積約960萬公頃,覆蓋率42.1%,草地約1533萬公頃。大興安嶺北段是中國主要林材基地之一。

  工業 “東林西鐵遍地煤”是內蒙古自治區資源與工業佈局概貌。前者指自治區境內大興安嶺地區的森林工業;後者即為包頭鋼鐵公司及四大露天煤礦。區內礦產資源豐富,煤、鐵、稀土等礦產均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白雲鄂博的稀土礦占全國儲量的97%以上,是世界其他各國總儲量的5倍;鐵礦儲量為全國第9位;鐵礬土居全國第2位;煤炭已探明儲量居全國第2位。1987年探明的特大型螢石礦,儲量及遠景儲量共4000萬噸以上。此外,自治區又發現瑪瑙產地40處,已逐步開發。現已建成鋼鐵、森工、煤炭、電力、機械、輕工及電子等部門。1990年工業總產值259.5億元,其中重工業占58.19%;輕工業占41.81%。主要工業產品有機械、水泥、鋼鐵、化肥、木材、煤炭、鋁、呢絨、毛毯、地毯、乳品、糖、鹽等。

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工礦業

  ① 輕工業。以毛紡、乳制品及制糖業最發達。毛紡廠主要分佈在呼和浩特、海拉爾、平莊、通遼、赤峰等地,擁有紡錠6萬枚,年產毛線約5181噸,居全國前列。呢絨、毛毯、地毯產量也較多。其中包頭盤金地毯、赤峰仿古和藝術壁毯均被譽為工藝珍品。伊克昭盟羊絨廠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山羊絨加工企業之一。乳制品廠主要分佈在呼和浩特、海拉爾、牙克石、赤峰、錫林浩特等地,其中幹酪素、奶油和奶粉產量大。糖廠主要集中於西部的呼包沿線及東部的赤峰寧城一帶,年產糖約18萬噸,為中國北方重點產糖省(區)之一。牛、羊、豬肉類年產約35萬噸,其中集寧大型肉類聯合加工廠生產的各種肉類罐頭,暢銷歐美及阿拉伯各地。此外,皮革、毛皮、化纖、塑料、釀酒等均有較大發展。

  ② 森林工業。大興安嶺林木蓄積量約8.4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8%,其生產能力約占全國的1/10林產綜合加工以牙克石的聯合栲膠廠為最先進,年產栲膠5000多噸,居全國之冠,亦為亞洲最大的栲膠聯合企業。在甘河、圖裡河建有纖維板廠,年產1500多噸。

  ③ 電子工業。內蒙古新興工業部門,集中於呼、包兩市。生產廣播電視設備、電視機、無線電通訊設備、無線電元件、電子元件、半導體器件等產品。

  ④ 鋼鐵工業。發展較快的重工業部門。始建於1957年的包頭鋼鐵公司是中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之一,現已形成焦爐、高爐、轉爐、平爐、軋鋼等完整的生產系統。地方小鋼鐵廠有包頭東風鋼廠、呼和浩特鋼廠、海勃灣千裡山鋼廠及東部的烏蘭浩特鋼廠等。

  ⑤ 機械工業。發展迅速,現已形成全區第一大重工業部門。大型機械廠主要分佈於呼和浩特、包頭兩市,主要是工業設備制造、農牧業機械制造以及交通設備制造業。中小型機械廠分佈於集寧、海勃灣、烏蘭浩特、海拉爾、赤峰、通遼等城鎮,多為農牧業機械。

  ⑥ 礦山采掘工業。以白雲鄂博鈦鐵礦及稀土礦,烏蘭察佈盟白乃廟銅礦,興安盟孟恩套力蓋的銀、鉛、鋅礦,烏海市岱蘭塔拉的鉛礦,赤峰地區的梧桐花鉛鋅礦等最大。有色金屬冶煉業中以包頭的鋁廠最為現代化,年產精鋁2.6萬噸。此外,內蒙古的金礦發展迅速,黃金生產能力和產量已躍居全國前列。

  ⑦ 能源工業。內蒙古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分佈遍及全區。已探明儲量2170多億噸,約占全國探明儲量1/4,僅次於山西,居第2位。1990年原煤產量4800萬噸,居全國第7位。已投產煤礦主要有呼盟的紮賚諾爾、大雁,赤峰的平莊,錫盟的勝利、白彥花,包頭的石拐及烏達,海勃灣等。80年代內蒙古煤炭工業迅速發展。在全國重點開發建設的五大露天煤礦中,有四個位於內蒙古境內,建成後預計年產煤達2億噸。霍林河礦區位於哲裡木盟西北角,儲量129億噸,為優質褐煤露天礦,1992年建成年產1000萬噸大煤礦。伊敏河礦區在海拉爾市南70公裡的伊敏河兩岸地帶,褐煤儲量50億噸,將建成年產1000萬噸大型露天礦。元寶山礦區位於赤峰市郊。儲量19.3億噸,其中元寶山露天礦1993年達到年產500萬噸的能力。準格爾礦區儲量246億多噸,煤質及開采條件均好,設計一期工程年產1500萬噸。

霍林河露天煤礦

  ⑧ 電力工業。發展迅速,1990年發電量達169.54億度,主要有兩大電力系統。西部地區由呼和浩特、包頭、烏拉山等發電廠組成的呼—包電力網,供中西部地區的工農業、交通及生活電能;東部地區由通遼、赤峰、元寶山等發電廠組成的電力系統,除區內供電外,還納入東北電網,向區外輸送電力。此外,計劃在黃河沿岸利用準格爾的煤炭,建設大型坑口電站。

  交通運輸 鐵路幹線現有京包、包蘭、集二和京通等4條,1990年貨物周轉量517.8億噸公裡。公路通車裡程為4.038萬餘公裡,年貨運量1.97億噸,已溝通全部旗縣市和主要鄉鎮。全程328.2公裡的平雙公路(內蒙古林西縣—河北省平泉縣)溝通自治區東部與東北地區及華北腹地。內河航道約602多公裡。民用航空線已辟北京—呼和浩特—錫林浩特。呼和浩特—北京—赤峰—海拉爾、北京—通遼—烏蘭浩特、呼和浩特—北京—石傢莊—南京—上海、呼和浩特—北京—石傢莊—鄭州—長沙—廣州、呼和浩特—赤峰—沈陽等18條航線。

  自治區與蒙古、俄羅斯交界。除滿洲裡、二連浩特2個中國最大陸路口岸外,1988年9月又開通瞭滿洲裡市與俄羅斯的公路運輸業務。之後,額爾古納河上的黑山頭、室韋2個對俄口岸也相繼開通。1989年又開通瞭滿洲裡市與俄羅斯後貝加爾的公路客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