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位於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西至東經106°附近。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面積約34萬平方公裡。行政區劃包括呼倫貝爾盟西部,錫林郭勒盟大部,烏蘭察佈盟和巴彥淖爾盟的北部。廣義的內蒙古高原還包括陰山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和賀蘭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

  地質與地貌 內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低,北部形成東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邊境一帶是斷續相連的幹燥剝蝕殘丘,相對高度約百米。高原地面坦蕩完整,起伏和緩,古剝蝕夷平面顯著,風沙廣佈,古有“瀚海”之稱。地質上古生代末期華力西運動使蒙古地槽褶皺隆起,燕山運動隻發生廣泛而和緩的撓曲和斷裂。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使高原普遍抬升,並有大規模的玄武巖噴溢,填充瞭低窪處形成熔巖臺地,廣佈於高原東部,臺地呈階梯狀,臺面略有起伏。

  高原上普遍存有5級夷平面,形成層狀高原。燕山運動撓曲下陷地區,第三系湖相沉積層堆積甚厚,擴大瞭平地面范圍。新生代以來,氣候雖有冷溫幹濕的交替,但均屬半幹旱和幹旱氣候,高原面分割輕微,過去形成的剝蝕夷平面大部得以形成平坦而較完整的高原。

  內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從西北向東南略呈弧形分佈:高原西北部邊緣為礫質戈壁,往東南為砂質戈壁,高原中部和東南部為伏沙和明沙。伏沙帶分佈於陰山北麓和大興安嶺西麓,呈弧形斷續相連;明沙主要有巴音戈壁沙漠,海裡斯沙漠、白音察幹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烏珠穆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見呼倫貝爾草原)等。(見彩圖)

中國東北及內蒙古東部衛星影像

東北平原無尾河衛星影像

豐茂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氣候與水文 內蒙古高原夏季風弱,冬季風強,氣候幹燥,冬季嚴寒,日照豐富。年均溫3~6℃,西高東低,1月均溫-28~-14℃,極端最低溫可達-50℃。7月均溫16~24℃,炎熱天氣很少出現。牧草生長期10℃以上活動積溫2000~3000℃。太陽年總輻射量500~670千焦耳/平方厘米,年日照2600~3200小時,是全國日照時數較多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分佈東多西少,介於150~400毫米,6~8月焦中年雨量的70%,降水年際變率大。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多風地區之一,年平均風速4~6米/秒,從東向西增大。8級以上大風日數50~90天,冬春兩季占全年大風日數的60%左右。風速6~7米/秒即可發生明顯的起沙。高原西部,年沙暴日數達10~25天。風多而大對牧業生產不利,但卻為高原上重要動力資源。

  高原無較大河流,無流范圍廣大。內陸河順撓曲作用形成的碟形窪地發育,多為間歇河,春季成幹谷,雨季有洪流。有些河流中途即消失成為無尾河,較大河流的末端往往形成尾閭湖。除尾閭湖外,有風蝕湖、河跡湖和構造湖。內蒙古高原是中國湖泊較多的地區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淺,面積小,或為雨季湖。面積在500 平方公裡以上的湖泊僅有達賚湖和貝爾湖(中蒙兩國共有)。額吉諾爾是著名鹽湖。

  土壤與植被 內蒙古高原的東部邊緣屬森林草原黑鈣土地帶,東部廣大地區為典型草原栗鈣土地帶,西部地區為荒漠草原棕鈣土地帶,最西端已進入荒漠漠鈣土地帶。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重要的牧場,草原面積約占高原面積的80%,屬歐亞溫帶草原區的一部分。植物種類以多年旱生中溫帶草本植物占優勢,最主要為叢生禾草,次為根莖禾草,雜類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高原上草群的組成、高度、覆蓋度、產量和營養成分也呈東西向變化。森林草原帶的牧草高大茂密,種類多,草層高度50~60厘米,覆蓋度65~80%,以雜類草為主,富含碳水化合物,每公頃產鮮草3~4.5噸,適宜飼養牛和馬。典型草原帶的牧草高度在30~40厘米,覆蓋度35~45%,以禾本科牧草占優勢,蛋白質含量顯著增高,每公頃產鮮草1.5~3噸,是中國最大的綿羊及山羊放牧區。荒漠草原帶的牧草低矮、稀疏,草層高10~15厘米,覆蓋度15~25%,種類貧乏,旱生、叢生小禾草和旱生小半灌木起建群作用,但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高,每公頃產鮮草0.75~1.5噸,適於放羊,且以山羊最多。荒漠帶以小半灌木占絕對優勢,草層高度15~50厘米,覆蓋度一般5~10%,牧草質量差,含灰分高,具有帶刺含鹽的特點,每公頃產鮮草0.75噸以下,是中國駱駝主要產區之一。

  人文概況 內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公裡僅3人。為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和漢族等各族人民長期從事畜牧業生產活動之地區。20世紀50年代以前牧民過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牧業生產十分落後。50年代以來,牲畜頭數增長3倍多。但因種種原因,草原的載畜量日漸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

  海拉爾市是呼倫貝爾盟公署駐地,高原最大工業中心,市區之南的伊敏河煤田是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滿洲裡市和二連浩特市是中國北部邊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