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歐羅巴洲。位於亞歐大陸西部。北瀕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與亞洲大陸相連。一般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裡海、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作為亞歐大陸的分界線。岸外有不少島嶼,如北冰洋的新地島、斯瓦爾巴群島,大西洋的不列顛群島、冰島,地中海的科西嘉島、薩丁島、西西裡島和克裡特島等。全洲總面積約1060萬平方公裡,其中島嶼面積約占7%。

  大陸主要處於中高緯度。最南點是伊比利亞半島島的馬羅基角(北緯36°00′),最北點是挪威北部的諾爾辰角(北緯71°08′),最西點為伊比利亞半島的羅卡角(西經9°30′),最東點在烏拉爾山北端(東經66°10′)。大陸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邊緣有眾多的半島和海域交錯分佈,使陸緣輪廓十分破碎。半島面積約占大陸面積的30%。主要半島有科拉、斯堪的納維亞、日德蘭、伊比利亞、意大利、巴爾幹和克裡木等,其中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面積82.5萬平方公裡,為全洲最大半島。白海、波羅的海、北海、第勒尼安海、亞得裡亞海、愛琴海、黑海、亞速海、波的尼亞灣、比斯開灣等邊緣海域深入內陸,使全洲的平均距海值小於其他各洲,海洋對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影響。全洲海岸線總長3.8萬公裡,平均每260平方公裡面積就有海岸線1公裡,海岸線曲折程度居各洲之首。海岸類型多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蘇格蘭西岸為峽灣型海岸,岸線最曲折;亞得裡亞海東岸為達爾馬提亞型海岸;愛琴海沿岸和法國佈列塔尼亞半島為裡亞斯式海岸;自荷蘭向東至波蘭的北海、波羅的海沿岸為潟湖海岸。北冰洋沿岸,介於斯瓦爾巴群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之間有寬廣的大陸架,面積達140萬平方公裡。大陸和大西洋深海盆之間也有廣闊的大陸架,主要分佈於英、法、荷蘭、丹麥和冰島等國沿岸。

地質基礎和地形結構

  歐洲大陸以前寒武紀古陸塊為核心,通過不同地質時期與相鄰陸塊結合、分離的漫長過程,伴隨多次地殼構造運動,古陸塊外圍相繼形成加裡東、海西、烏拉爾、阿爾卑斯等褶皺帶,逐步奠定瞭大陸的地質構造基礎。

  地質發育過程 元古代末至古生代初,勞亞古陸分裂,古大西洋(亦稱約潑脫斯洋或前加裡東洋)和前烏拉爾洋張開,古歐洲陸塊與古北美、古西伯利亞陸塊分離,南面為前海西洋(亦稱中歐洋)。古歐洲陸塊素有“原始歐羅巴”之稱,主要由太古代和元古代結晶巖構成。其范圍相當於今天北歐的大部分和整個東歐(包括中歐的一部分)。前者古老結晶巖基底出露地表,或僅覆蓋薄層第四紀冰川沉積,稱波羅的地盾(亦稱芬諾斯堪的亞地盾);後者在結晶巖基底上覆蓋深厚後期沉積,稱俄羅斯地臺(亦稱東歐地臺)。

  早奧陶紀古大西洋擴張達到頂峰。從中奧陶紀開始,大洋兩側出現海溝,洋殼在俯沖作用下不斷消亡。晚志留紀至泥盆紀,古大西洋閉合,古歐洲與古北美陸塊碰撞,鑲合成古歐-美大陸,其間產生北東一南西向的加裡東褶皺帶,在歐洲環列於波羅的地盾西緣,與今天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和不列顛群島中北部相當。

  泥盆紀時,南歐陸塊從岡瓦納古陸北緣裂離,並北推西移;與此同時,前海西洋南緣發育瞭一列俯沖帶,洋殼向南潛沒於南歐陸塊之下,洋盆逐漸收縮。至晚石炭紀起,前海西洋完全閉合,南歐陸塊與古歐-美陸塊碰撞縫合,形成大致呈東西走向的海西褶皺帶。其范圍包括今天的不列顛群島南部,伊比利亞半島中部,經法國、比利時、聯邦德國南部,向東至波蘭西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一線廣大地區。前烏拉爾洋的最終閉合發生在二迭紀,俄羅斯地臺與西伯利亞地臺鑲接,其間形成南北走向的烏拉爾褶皺帶,從此歐亞大陸連為一體。

  古生代末,沿岡瓦納古陸以北,展佈著寬廣的特提斯洋。海西褶皺帶形成後,在二迭紀沿南歐陸塊南緣又發育瞭向北傾的新俯沖帶;同時,從岡瓦納古陸北緣裂離出新的微型陸塊,向北漂移。中侏羅紀至上白堊紀,中大西洋張開,導致非洲與南美分離,並推動非洲板塊東移。上白堊紀至晚始新世,北大西洋張開,歐洲與北美分離,由於北大西洋擴張速度超過中大西洋,促使非洲板塊相對於歐洲板塊作逆時針方向旋轉。進入晚始新世後,整個大西洋擴張速度相近,非洲板塊的西、南、東3面分別受大西洋、南極洲周圍和印度洋擴張脊制約,向北移動。在大板塊的鉗制下,散處特提斯洋的微型陸塊相繼向北俯沖,碰撞鑲接於歐洲板塊南緣,特提斯洋則日漸合攏消亡,今日的東地中海便是它的殘餘部分。上述過程即為中、新生代歐洲阿爾卑斯運動造山期,在中歐南部和南歐廣大地區,巖層褶皺變形,伴隨火成侵入和高溫變質,並造成規模巨大的推覆體構造,這就是歐洲的阿爾卑斯褶皺帶。

  歐洲的構造基礎,決定瞭現代地形分佈的基本格局。發育於俄羅斯地臺的東歐平原及其向西延伸的中歐平原,構成大陸地形的主體。古生代褶皺山地環列於上述平原的周緣,經長期外力侵夷,山勢均較低緩,多表現為塊狀山形態,如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歐山地、烏拉爾山脈等。年輕高峻的阿爾卑斯褶皺山系橫亙歐洲中南部,包括呈弧狀伸展的主脈阿爾卑斯山,以及比利牛斯山脈、亞平寧山脈、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老山山脈(巴爾幹山脈)等;群山之間還夾有若幹古老陸塊和陷落低地。從全局和相對於其他大洲而言,歐洲地勢低平,平均海拔僅340米,與澳大利亞大陸相仿;平原占全洲總面積的比例則冠於其他各洲。歐洲海拔高度不足200米的地面占全洲總面積的57%,200~500米的地面占26%。歐洲地形深受第四紀冰川作用的改造,廣佈各種類型冰川地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大陸冰川中心,阿爾卑斯山脈為山地冰川中心。一般把歐洲第四紀冰川分為4次冰期:貢茲、民德、裡斯和玉木,其中裡斯冰期時冰川覆蓋范圍最大,大陸冰蓋南界一直伸展到英國北部、德波平原以及東歐平原的基輔—伏爾加格勒一線。山地冰川遍及南歐各大山脈。

  地形結構 根據地質構造基礎和地貌發育過程的差異,全洲可分為四大構造地形區:

  北歐臺地和蝕餘山地 主要分佈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芬蘭、蘇聯的科拉半島和卡累利阿。在地質構造上屬於加裡東褶皺帶和波羅的地盾。由於長期的風化和侵蝕,中生代該區已成為一片低緩的準平原。第三紀時受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影響,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重被抬升,形成頂部平坦的塊狀山地,並伴有斷裂和熔巖噴發。山脈西部抬升幅度較大,沿海形成陡壁;山脈東坡為諾爾蘭高原,階梯式地向波的尼亞灣遞降。第四紀時,為大陸冰蓋中心,冰蓋最大厚度達2000米以上,冰蝕地貌十分發育。挪威沿海有很多深邃陡峻的峽灣;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東側沿河谷形成串珠狀冰蝕湖群。波羅的地盾上發育著地勢低緩的臺地,大部分地區海拔100~200米。受斷裂和抬升作用影響,少數地區成為高原和丘陵。冰蝕湖群、羊背石、蛇形丘、鼓丘交錯分佈是臺地區主要的地貌特征。(見彩圖)

北歐冰磧石

  東歐-中歐平原 西起大西洋岸,東達烏拉爾山脈,北自北冰洋,南抵黑海之濱,為一東寬西窄的廣闊平原。大體以波羅的海東岸到喀爾巴阡山麓一線為界,東部為東歐平原,西部稱中歐平原。

  東歐平原(俄羅斯平原)為丘陵性高地和平原相間分佈的廣闊的波狀平原,平均海拔170米,少數地區海拔在300米以上。瓦爾代高地和伏爾加高地最高點的海拔分別為347米和380米。地質構造上屬俄羅斯地臺。第四紀曾先後受4次冰期的影響,其中最大一次冰川覆蓋南界達北緯48°附近,冰磧地貌十分發育。平原北部有幾條北東—南西走向的終磧壟,瓦爾代高地即由終磧壟演化而成。冰磧丘陵之間,窪地、沼澤廣佈。此外蛇形丘、鼓丘、冰磧阜等冰磧地貌也很普遍。東歐平原南部地形比較平坦,分佈深厚黃土沉積,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沖溝-幹谷地貌比較發育。

  中歐平原(德波平原)西自萊茵河口,東至波蘭東部的狹長地帶,大部分地區海拔50~100米,地形趨勢南高北低、東高西低,西部有些沿海地區在海平面以下。中歐平原的地貌也與第四紀冰川作用緊密相關,但由於玉木冰川隻出現在易北河以東地區,因此以易北河為界東西兩部分的地貌特征有明顯的差異。西部冰磧地貌不很顯著,為一起伏和緩的低平原,由沿海向內陸大致可分為低地帶、砂質平原帶和黃土帶。東部地區冰磧地貌保存較好,由沿海向內陸大致可分為砂丘帶、底磧平原帶、終磧丘陵帶、冰水平原帶和黃土帶。

  中歐-西歐斷塊山地 主要為海西褶皺山地,大致可分為兩支:西支為阿摩裡幹山系,起自英國南部,經佈列塔尼半島直到法國中央高原;東支為華力西山系,由聯邦德國的哈茨山經民主德國至波蘭南部的山脈。在中生代和新生代,這裡曾多次遭受海侵,許多地方的古生代褶皺被後期的沉積物覆蓋。阿爾卑斯運動時,發生強烈的斷裂作用,同時伴隨地殼升降和巖漿活動,遂形成山地與盆地或平原交錯分佈的格局。山地高度一般在1500米以下,以頂部平坦的塊狀山為主。如捷克高原就是一個被夷平、斷裂抬升、又經風化侵蝕而成的切割塊狀山地。山地之間鑲嵌著許多構造盆地,如法國的巴黎盆地,是一個典型的構造盆地,由侏羅系至第三系的巖層組成,地表切割較深,東部、東南部為數列單面山,西部、西北部為平緩的波狀丘陵。法國的孚日山和聯邦德國的黑林山中間有萊茵地溝,是被抬升的海西山地之間的陷落低地。

  中歐-南歐褶皺山地和平原 包括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多瑙河中下遊平原及南歐三大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構造上屬阿爾卑斯新褶皺區。褶皺山系之間夾有羅多彼和梅塞塔等古老地塊以及波河、埃佈羅河、瓜達爾基維爾河等流經的陷落平原。

  阿爾卑斯山脈為高大的年輕山系,山峰海拔高達3000米以上,其軸部由結晶巖和變質巖組成,地勢高峻。第四紀時,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尖削角蜂、鋸齒狀刃脊和冰川槽谷等地貌形態發育典型,形成瞭獨特的“阿爾卑斯式”冰川地貌景觀。至今,阿爾卑斯高山帶還分佈著冰鬥冰川、懸谷冰川等現代冰川類型,冰舌末端可下伸到森林帶。阿爾卑斯高山帶兩側為石灰巖和白雲巖構成的山嶺,發育瞭邊緣陡峭的喀斯特桌狀山和險峻的白雲巖塔狀峰頂。山前地帶主要由疏松的砂巖、頁巖和泥灰巖組成,表現為圓渾狀山頂和寬廣的谷坡。

  喀爾巴阡山脈的形成早於阿爾卑斯山脈,並被夷為近乎準平原狀態。第三紀末,發生不均衡抬升,同時兩側相對下陷,並伴隨斷裂和火山活動,內側形成斷斷續續的火山巖帶,外側大多形成山前拗陷,被山上沖刷下來的物質填充後成為復理石帶。海拔高度一般不超過2000米,山頂渾圓,山坡平緩。

  多瑙河中、下遊平原分別又稱匈牙利平原和瓦拉尼亞平原。前者發育在覆蓋深厚海相和陸相沉積的海西褶皺基底上,東部平坦,西部波狀起伏;後者在第三紀曾是黑海的一個海灣,由南喀爾巴阡山沖刷物質充填而成,地勢低平,湖沼廣佈。

  南歐三大半島構造和地形比較復雜,山地高原占優勢,平原面積狹小。以海西褶皺為基底的梅塞塔高原構成伊比利亞半島主體,高原邊緣為比利牛斯、安達盧西亞等阿爾卑斯褶皺山脈。巴爾幹半島也是古地塊(羅多彼)與新褶皺山脈(狄那裡克阿爾卑斯、老山等山脈)的結合體,因古地塊曾遭受強烈升降和斷裂作用,地形破碎崎嶇。意大利半島(亞平寧半島)以亞平寧山脈為骨架,火山、地震活動較強烈。

礦產資源

  歐洲礦藏的種類多,儲量也很豐富,煤、鐵、石油、汞、鉀鹽、銅、鉛、鋅、鋁等資源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

  前寒武紀地臺的結晶巖中,富含金屬礦,其中以鐵最為重要,其次為銅、鉛、鋅等。波羅的地盾的基律納等地的鐵礦,含鐵率高達63~70%,是世界著名的優質富鐵礦。俄羅斯地臺上沃羅涅日陸背斜的“庫爾斯克磁異常區”蘊藏著世界上最大的磁鐵礦。烏克蘭的克裡沃羅格鐵礦儲量亦很豐富。

  加裡東褶皺帶中,以寒武紀~志留紀的沉積礦床為主,主要為赤鐵礦和磁鐵礦,分佈於挪威北部和英國等地。與巖漿活動有關的金屬礦床,主要為挪威境內的銅、鎳、鉻等。

  海西褶皺帶的沉積礦床,以煤最重要,形成瞭一條西起英國、東至蘇聯的煤礦帶。主要煤田有下石炭系的英國煤田和波蘭西裡西亞煤田,中石炭系的法國北部、比利時、聯邦德國、魯爾和蘇聯頓巴斯煤田,石炭至二迭系的伯朝拉和烏拉爾煤田。二迭系地層中還盛產鉀鹽,主要分佈於聯邦德國、法國、蘇聯等地。巖漿活動形成的金屬礦藏有銅、鉛、鋅、錫等,主要分佈於英、法和聯邦德國。愛爾蘭納文的鋅礦和西班牙阿爾馬登的汞礦為世界聞名的大礦。

  阿爾卑斯褶皺帶兩側盛產石油,如喀爾巴阡山外側的波蘭油田、羅馬尼亞油田和蘇聯的巴庫油田。60年代以來北海海底發現瞭豐富的油氣資源。地中海沿岸諸國的阿爾卑斯褶皺帶還蘊藏著大量鋁土礦。

氣 候

  歐洲地處亞歐大陸西部的中高緯度,瀕臨大西洋並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加之大陸輪廓破碎、海域深入內陸、地勢低緩、山脈多為東西走向等原因,氣候的海洋性較為顯著,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洲。

  氣溫與降水 與其他大陸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全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表現為正距平,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的1月平均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平均氣溫高出20℃以上,為世界各洲所罕見。1月等溫線在西歐幾乎呈南北向延伸,其中0℃等溫線沿挪威海岸,向南到阿爾卑斯山脈西端,東轉經波河平原、巴爾幹半島西部和南部、克裡木半島南岸,順著高加索山,直到裡海南部。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及聯邦德國西部等廣大地區,1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上。甚至北緯70°附近的挪威沿海,海水也不冰凍。南歐一帶冬季更暖和,1月平均氣溫都在6℃以上。東歐則受海洋影響較小,等溫線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冬季比較寒冷。烏拉爾山北端1月平均氣溫可降到-22℃以下,是歐洲最冷的地方。7月等溫線呈西南—東北向延伸。該月20℃等溫線自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經法國中部、聯邦德國南部、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波蘭南部、蘇聯歐洲部分的南部,直到喀山附近。北冰洋沿岸7月平均氣溫在10℃左右,是歐洲夏溫最低的地方。介於上述兩等溫線之間的廣大地區,夏季十分涼爽。南歐地中海沿岸夏溫較高,一般在22~27℃之間,個別地方可達28~29℃。全洲沒有月平均溫高於30℃的高溫區,也沒有月平均溫低於-25℃的嚴寒區。海洋性自西向東減弱,氣溫年較差由西向東逐漸增大。

  受海洋和西風影響,降水量較豐富,且西部較多,東部較少;山脈西坡較多,東坡較少。500~750毫米年降水量分佈區范圍廣闊,並呈楔狀伸向東歐。西歐和北歐的大西洋沿岸以及阿爾卑斯褶皺帶的向風坡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有的地區可達2000毫米以上。南斯拉夫西部的科托爾灣沿岸個別年份的年降水量最高紀錄達5000毫米以上。大陸的東北部、東南部和伊比利亞半島內陸,年降水量低於500毫米。裡海附近的伏爾加河三角洲地區,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具有荒漠氣候的特色,但歐洲是世界上荒漠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從降水的季節分配來看,歐洲大部分地區都有一定數量的冬半年降水:西歐、北歐西部,全年降水分配比較均勻,秋冬降水稍多;南歐以冬半年降水為主,夏季明顯幹燥;北歐東部、中歐和東歐地區的最大降水月份出現在夏季,但冬季降水仍占有一定比重。

  氣候類型組成 溫帶氣候類型在歐洲占絕對優勢,缺失熱帶氣候類型及大陸東部的亞熱帶和溫帶氣候類型。全洲主要氣候類型有極地冰原氣候、極地苔原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溫帶海洋型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熱帶夏幹氣候(地中海型氣候)等,其中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型氣候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

  極地冰原氣候 僅見於北冰洋各島嶼上。受冰洋氣團控制,全年低溫,最熱月平均氣溫在0℃左右,年降水量206毫米左右,以雪為主。斯瓦爾巴群島西部,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最熱月平均氣溫5℃左右,降水量可達300毫米。

  極地苔原氣候 分佈於大陸北部邊緣和冰島。冬季漫長而寒冷,1月平均氣溫-15~-20℃,但西部沿海地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可達0℃左右。夏季短促,平均氣溫約10℃。年降水量200~400毫米,西部沿海地區較多。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分佈於北歐的絕大部分和東歐平原北部,約占全洲總面積1/4以上。冬季漫長,氣溫較低,夏季短促涼爽,但東、西部之間有一定差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沿海在極地海洋性氣團控制下,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征,1月平均氣溫0℃左右,7月10~15℃,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均勻,冬季偏多。趨向內陸,主要受極地大陸氣團和冰洋氣團影響,氣候過渡為大陸性。冬季氣溫由西向東遞降,1月平均氣溫介於-5~-20℃之間;夏季氣溫南高北低,7月平均氣溫介於10~18℃之間;年降水量500~750毫米,夏季偏多。

  溫帶海洋性氣候 分佈於不列顛群島、法國、荷蘭、比利時、聯邦德國西部和丹麥西部,約占全洲總面積近1/4。地處西風帶,全年受極地海洋氣團控制,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行經沿海,氣旋活動頻繁,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征。冬溫夏涼,氣溫年差較小,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7月為14~22℃。全年有雨,以秋冬為主,雨日多,日照少,年降水量大於600毫米,不列顛群島西部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蘇格蘭西部在2000毫米以上。

  溫帶大陸性氣候 包括中歐東部、東歐中部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及東歐南部的溫帶大陸性半幹旱、幹旱氣候兩個類型。前者具有由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性質,全年受海洋氣團和大陸氣團交替控制,1月平均氣溫自西向東介於0~-15℃之間,7月普遍升至18~20℃,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夏季偏多。東歐南部主要在溫帶大陸氣團控制下,1月平均氣溫0~-10℃,7月20~25℃,年降水量200~500毫米,以夏雨為主,降水變率較大。

  亞熱帶夏幹氣候 分佈於南歐三大半島和地中海島嶼,約占全洲總面積的13%。由於地處西風帶和信風帶之間的過渡地帶,夏季信風帶北移,全區在亞速爾高壓控制之下;冬季氣壓帶南移,全區在西風帶控制之下,因此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幹燥。地中海的存在,在夏季對亞速爾高壓起加強作用,使氣候更加炎熱幹燥;冬季在地中海上空形成一個局部性低壓,有利於地中海鋒的形成和氣旋過境,使氣候特別溫和多雨。因此歐洲的亞熱帶夏幹氣候,在世界各洲中最為典型,故又稱為“地中海型氣候”。1月平均氣溫在5℃以上;7月在22℃以上。年降水量一般為500~800毫米,集中在冬季。

  氣候類型的分佈格局 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結構。自南向北,亞熱帶夏幹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依次東西延伸南北更替,體現出中高緯度大陸西部的氣候地帶性圖譜。由西向東,離海越遠,大陸性越強,體現瞭非地帶性的影響,形成瞭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及溫帶大陸性半幹旱氣候和幹旱氣候的東西更替。由於西部海洋性典型,東部大陸性顯著,因此溫帶海洋性氣候帶呈現西寬東窄向東楔入的空間分佈特點,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則東寬西窄向西尖滅。氣候類型的空間分佈格局,對土壤、植被和動物界的地域分異圖式有著重要的影響。

河流和湖泊

  全洲河流以東北—西南向的總分水嶺(北烏瓦累丘陵、瓦爾代高地、喀爾巴阡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安達盧西亞山脈)為界,該線西北屬北冰洋和大西洋斜面,東南則屬裡海和黑海─地中海斜面。大部分屬外流區,但因全洲第一大河伏爾加河為內流河,故內流區也占相當比率(約1/6)。平原廣闊,氣候濕潤,發育瞭比較稠密的河網。大多數河流水量豐富,水位變幅小,水流平緩,且易於開鑿運河互相溝通,通航裡程很長。流經山區和冰蝕湖群的河流,水力資源較為豐富。按水文特征的差異,本洲河流可分為6種類型:

  ① 東歐式俄羅斯型。主要流經平原地區,曲流發育,流速緩慢,雪水補給為主,春季漲水,秋冬枯水並有冰凍。

  ② 西歐式大西洋型。雨水補給,全年滿水,秋冬水位稍高,夏季稍低。

  ③ 北歐型。發育歷史短,河湖不分,雪水和雨水補給,春季水位最高,多急流瀑佈,冬季枯水並有冰凍。

  ④ 南歐或地中海型。因阿爾卑斯山逼近海域,多短小河流,雨水補給,秋冬水位最高,夏季最低,甚至幹涸。

  ⑤ 混合型。本洲大河因補給地區不同和流經氣候帶多,因此上、下遊水文特征不同。如多瑙河下遊為東歐型,而上遊屬阿爾卑斯山地型;萊茵河下遊屬西歐型,上遊屬阿爾卑斯山地型。

  ⑥ 山地型。高山河流為冰川和雪融水補給,夏漲冬枯;中山河流為雪水和雨水補給,春漲夏枯。

  主要的河流有伏爾加河、多瑙河和萊茵河等。伏爾加河發源於瓦爾代高地,向東南註入裡海,全長3530公裡,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公裡,占東歐平原面積的1/3,長度和流域面積均居歐洲首位。流域內自然條件多種多樣。上遊氣候濕潤,河網稠密,往下遊氣候趨於幹旱,河網變稀,在北緯50°至河口的800公裡內,幾乎沒有支流註入。典型的樹枝狀水系,奧卡河和卡馬河為最重要的兩條支流。河面寬闊,中遊河寬1~2公裡,下遊可達2~4公裡。河流比降小,流速緩慢,多曲流、沙洲、牛軛湖和淺灘。春季融雪補給約占年徑流量的55%。季節變化明顯,春季流量最大,水位最高,冬季流量小,水位最低且有冰凍。河口平均流量7710立方米/秒,每年約有254立方公裡的水註入裡海,對裡海的水平衡起重要作用。

  多瑙河源自黑林山東坡的佈列蓋河和佈裡加哈河,東流註入黑海,幹流全長2850公裡,流域面積81.6萬平方公裡。維也納以上的上遊河段,屬典型的山地河流,河谷窄而深,河床坡度大,多淺礁、急流,支流較多,流量夏大冬小。維也納至鐵門的中遊河段,河谷展寬,坡度不大,河道彎曲,汊道、牛軛湖發育;流量以夏季最大,夏末、秋季最小。鐵門以下為下遊段,近河口處寬達15~20公裡,形成面積約4300平方公裡的三角洲;洪水往往出現在6月,最小流量在秋冬。多瑙河水量豐富,河口平均流量為643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203立方公裡。

  萊茵河發源於瑞士阿爾卑斯山聖哥達峰,註入北海,幹流全長1320公裡,流域面積為22.4萬平方公裡。巴塞爾以上為上遊,河谷狹窄,河床坡度大,且呈階梯狀。巴塞爾至波恩為中遊,其中巴塞爾至賓根段流經寬廣的階狀谷地,河床比降不大,河道彎曲;賓根至波恩段的河床切穿片巖山地,谷地變窄,流速增加。波恩以下為下遊,流經北德平原,在河口形成廣闊的三角洲。萊茵河中、上遊主要由冰、雪融水補給,以夏季水量最大;下遊接受雨水補給,水量常年豐富,冬季稍大;河口年平均流量達2500立方米/秒。

  湖泊眾多,且以冰川成因的湖泊為主。芬諾斯堪的亞是本洲湖泊分佈最集中的地區,有大小湖泊10多萬個,湖泊面積約占該區總面積8~12%。大多數湖泊外形長而彎曲,呈西北—東南向或南北向伸展,系斷裂構造窪地,後經冰蝕作用或冰磧物壅塞而成。在東歐-中歐平原的北部地區,湖泊密佈,但一般面積不大,深度小,屬冰磧湖性質。在阿爾卑斯山的高山地區,分佈著不少冰鬥湖,山前地帶則多為冰川終磧堰塞而成的冰磧湖。此外,潟湖、火口湖等其他成因類型的湖泊,在歐洲亦有分佈。歐洲東南部與亞洲交界處的裡海,是一個海跡湖,面積約37萬平方公裡,為世界最大的湖泊。

植被、土壤和動物界

  因氣候、地形與歷史演化的共同作用,在特定的歐洲地理位置上,發育瞭中高緯度的土壤和植被帶的圖譜,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動物界。在高峻的阿爾卑斯褶皺山系,又有明顯的垂直帶譜。自北而南發育的水平地帶有:

  苔原-冰沼土帶 見於歐洲最北部北冰洋沿岸。寬度自西向東增大:其南界大部分地區在北極圈附近,斯堪的納維亞山地苔原- 冰沼土南界則達北緯60°以南。主要植被是地衣和苔蘚,偏南地段有極柳和白樺等矮小灌木。土壤為冰沼土,腐殖質含量低,呈酸性反應。該帶的哺乳類動物有北極狐、旅鼠、雪兔、極熊;海上有海豹、白熊、海象等;此外尚有馴鹿和極犬等。鳥類有柳雷鳥、白鴞和雷鳥等。候鳥於夏季來臨時形成“鳥市”,大量巢居的有海鷗、海雀、阿比、綿鳧等。

  亞寒帶針葉林、混交林-灰化土帶 西起瑞典中部,向東經芬蘭到蘇聯歐洲部分的北部,為雲杉、冷杉、西伯利亞松等構成的針葉林帶。東端已出現西伯利亞落葉松。林下為灰化土。該帶南界,西部為北緯60°左右,東部偏南約為北緯55°。東歐平原中部已有櫟屬、梣屬、鵝耳櫪等闊葉樹混入,形成混交林帶。混交林帶西寬東窄,其南界西部偏南,約在北緯52°處;東部偏北,尖滅於烏拉爾山脈西南北緯55°處。主要動物有松鼠、森林旅鼠、貂、麋、獐和褐熊等。

  溫帶闊葉林-棕色森林土帶 主要分佈於西歐和中歐海洋性氣候條件下。植被為闊葉林,主要樹種為山毛櫸和櫟樹。山毛櫸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條件下生長的樹種,而櫟樹對環境適應能力較強。自西向東,隨著氣候大陸度的增加和生境條件變差,闊葉林帶不但寬度變窄,而且優勢樹種亦出現更替。西部地區,溫濕條件較好,優勢樹種為山毛櫸;東部地區優勢樹種逐漸由山毛櫸—櫟樹過渡到以櫟樹為主的闊葉林。在海拔高度上優勢樹種也有類似的變化,西部沿海,山毛櫸見之於低地森林;聯邦德國北部,山毛櫸林出現的高度為300~500米,而低地則被櫟樹林所替代;蘇臺德山區,山毛櫸林出現的高度已達950米。除上述兩種主要樹種外,闊葉林中還有鵝耳櫪、槭、椴、榆和赤楊等。地帶性土壤為棕色森林土,呈中性或微酸性反應,灰化過程不明顯,團粒結構較好,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主要動物有松貂、歐洲獐、赤鹿、野豬、歐兔、山鼠、狐、貛、刺蝟、歐洲水貂等。

  溫帶森林草原、草原-黑鈣土帶 主要分佈在東歐平原南部。在闊葉林帶以南有一西南—東北走向的狹長的森林草原帶,其西南端的南界為北緯48°,東端北推到北緯55°左右。該帶喬木樹種主要為櫟樹,草本植物以禾本科為主。森林草原帶以南為廣闊的溫帶草原帶,植被以烏克蘭針茅、細葉針茅、俄針茅、棱狐茅等禾本科植物為主。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下發育著肥沃的黑土,腐殖質含量很高,其中森林草原帶的黑土更為肥沃,腐殖質含量高達8%以上,草原帶的黑土腐殖質含量為4~8%。哺乳類動物以狼和高鼻羚羊為代表。嚙齒動物種類繁多,有灰兔、草原蹄免、大跳鼠、鼢鼠、黃鼠等。鳥類有草原鴇、雲雀、野雁、鶉、草原雕、草原鷂、鷲等。

  半荒漠-淡栗鈣土帶 主要分佈於歐洲東南部的裡海低地。植被稀疏,蒿屬植物明顯增加,短生植物比重較大,地帶性土壤為淡栗鈣土,堿土分佈也很廣泛。動物與草原區系有許多共同處,但數量較少。

  亞熱帶硬葉常綠林-褐色土帶 主要分佈在南歐三大半島和地中海島嶼。植被為旱生的硬葉常綠喬木和灌叢,而且灌叢多於森林。代表性植物有冬青櫟、栓皮櫟、油欖樹、齊墩果、無花果、桃金娘等。馬基群落為最典型的灌木群落,此外還有加裡哥宇、托米裡亞爾、佛裡幹那等群落。褐色土為地帶性土壤,腐殖質含量4~7%,也是一種較肥沃的土壤。動物種類豐富而獨特。哺乳類動物有扁角鹿、摩弗倫羊、赤鹿、阿爾卑斯山羊等。西班牙有歐洲唯一的猿猴類動物和鸚。鳥類有藍鵲、山雷鳥、撒丁鶯、西班牙雀以及兀鷹等猛禽。翼手目種類較多,如菊頭蝠、長翼蝠等。還有很多爬行類動物和昆蟲。

發展簡史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佈有巨石文化,隨後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瞭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傢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意大利所在的意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佈於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瞭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

  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傢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瞭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瞭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傢發展則相對緩慢。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於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佈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瞭極大的影響。

  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占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瞭很大的變化,1917年並誕生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湧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傢。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瞭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這一基本形勢迄今沒有根本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40年中,歐洲的經濟得到瞭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於原有基礎或社會制度等的不同,戰後歐洲各地區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南歐、中歐和東歐發展較快,但西歐、北歐的經濟、科技發展總的水平在全洲范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政區、人口、民族

  政區 歐洲共有34個國傢和地區,按地理位置通常分為西歐、北歐、中歐、東歐和南歐5個地區。西歐,包括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英國、愛爾蘭、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6個國傢。北歐,包括歐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冰島5個國傢,以及法羅群島(內部自治)。中歐,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等8個國傢。東歐,指蘇聯的歐洲部分。南歐,位於阿爾卑斯山以南,包括巴爾幹半島上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亞平寧半島上的意大利、聖馬力諾和梵蒂岡,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摩納哥和馬耳他共14個國傢和地區,此外還包括土耳其的西北角。

  在國際政治經濟中所說的東歐,除蘇聯外,還包括波蘭、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而歐洲其他各國則泛稱為西歐。

  人口 歐洲總人口7.67億(1985年,包括蘇聯全部人口,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占世界總人口的16.7%,僅次於亞洲,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66.1人(未計入蘇聯亞洲部分),在各大洲中則居首位,比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約超出1.2倍。本洲由於平原廣闊,氣候溫和濕潤,故人口分佈相對均勻,絕大多數國傢人口密度都在每平方公裡50人以上,荷蘭、比利時、聯邦德國和英國人口尤為稠密,僅北歐地區相對稀疏。

  除阿爾巴尼亞外,歐洲其他各國人口均增長緩慢,人口老化現象日趨嚴重。其自然增長率不足世界平均數的1/3,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丹麥、盧森堡、奧地利、匈牙利等國的自然增長率已降至負數。全洲的老年人口比重超過世界平均數1倍,北歐、西歐和中歐多數國傢的人口老化程度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最高的。

  歐洲城市化發達,城市人口比重達70%,以北歐、西歐較高,南歐、東歐較低。在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城市化開始得最早的國傢中,近幾十年來,由於生產力高度發達對生產佈局條件提出瞭新的要求,加之城市規模過大產生的弊病,大城市的人口不斷向外擴散,小城鎮和鄉村的人口比重上升,標志著其城市化進入瞭一個新階段。

  從16世紀起,西歐諸國在殖民侵略過程中,陸續向殖民地移民,至20世紀中葉,累計達6000多萬人,占世界移民總數的3/4。

歐洲的國傢和地區

  民族 居民99%屬歐羅巴人種(白種人),在各大洲中,種族構成相對比較單一。全洲民族總數大約隻有70個,比其他各大洲都要少得多,而且絕大多數民族在人數上均達到一定數量,小民族和小部落較為少見。人數在3000萬以上的民族有俄羅斯人、德意志人、意大利人、英吉利人、法蘭西人、烏克蘭人、波蘭人、西班牙人等。多數國傢的民族構成也很單一,如民主德國除德意志人以外,少數民族很少。民族構成較復雜的國傢有蘇聯、南斯拉夫、瑞士等。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外國移民大量遷入,比、荷、英、法、聯邦德國等國居民的種族和民族成分已日趨復雜。

  95%的居民語言屬印歐語系(不包括蘇聯的亞洲部分),其中大部分又分屬斯拉夫、日耳曼、羅曼三大語族。屬於斯拉夫語族的有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保加利亞等民族,合占全洲總人口的1/3以上。屬於日耳曼、羅曼兩大語族的民族各占全洲人口1/4以上,前者包括英吉利人、德意志人、丹麥人等,後者包括法蘭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羅馬尼亞人、葡萄牙人等。

經濟地理

  歐洲一些國傢,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行列的,不少國傢在其他大陸上進行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許多地區成瞭歐洲的原料供應地、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及投資場所。其經濟和科學技術長期居領先地位。20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等原因,使它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但其總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各大洲中仍居於首位,農業和運輸業產值約占全世界40%(未包括蘇聯的亞洲部分,下同),工業產值約占45%,而商業貿易、金融保險以及旅遊業更占有明顯優勢,在科學技術的若幹領域內,也處於較領先地位。

  目前,歐洲絕大多數國傢都屬於發達國傢,其中位於北歐、西歐和中歐的一些國傢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瑞士、盧森堡、丹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瑞典等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均遙居世界前列。南歐有些國傢的經濟水平相對較低。

  農業 農業是較次要的生產部門,全洲農業人口比重為15%,僅及世界平均數的1/3,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較高。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是歐洲農業的顯著特點。全洲耕地總面積約2.9億公頃,墾殖指數高達29%,大大超過其他各洲。耕地的分佈北界一般不超過北緯62°。全洲谷物播種面積在1.5億公頃左右,以種植小麥和大麥為主,次為玉米、燕麥和黑麥,其他谷物極少。谷物總產量占世界1/4,其中燕麥超過80%,大麥和黑麥約占2/3,小麥則占40%,人均谷物產量約超過世界平均數的2/3。馬鈴薯、蔬菜和瓜類的總播種面積約1億公頃,顯著領先於其他各洲,其中馬鈴薯占世界總產量的2/3。經濟作物種類較少,總播種面積不足2000萬公頃,主要生產甜菜、向日葵和亞麻,其產量在世界上均占大部分。果樹園藝業較發達,葡萄和蘋果的產量占世界半數以上。

  畜牧業產值同種植業相當。除利用天然草場放牧外,還廣泛發展起以人工種植的飼料為基礎的飼養業。全洲豬的頭數占世界1/4,牛和綿羊占1/5,生產率較高,肉、乳等畜產品的產量所占比重更大。

  人口稠密,消費水平高,長期是世界上農產品最大的凈進口地區之一(其進口總額比出口總額超出一半以上)。主要進口谷物和多種農業原料,尤以熱帶農產品為多,出口則以酒類和乳制品為大宗。

  在農業地區結構中,可劃分為三大農業類型區:①北部畜牧業區,包括歐洲北部的大西洋和北海、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以丹麥、瑞典、荷蘭、英國最為典型。本區屬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牧草生長良好,畜牧業地位重要,在農業總產值中占70~80%;大田作物以大麥、燕麥、黑麥、馬鈴薯為主,多用作為飼料。②中部農牧業區,從法國中部向東延伸至蘇聯中、南部。區內地勢平坦,墾殖指數高,氣候大陸性程度向東逐漸增加,種植業和畜牧業並重。大田作物以小麥、大麥、玉米、甜菜、向日葵為主,是歐洲糧食、糖料和油脂的基本產區。③南部地中海農業區,包括南歐三大半島和地中海島嶼。在典型的地中海氣候條件下,形成獨特的農業類型。多年生作物比重較大,葡萄、水果地位突出。糧食以小麥為主。畜牧業相對薄弱,一般占農業總產值的40%。

  工礦業 歐洲是工業革命的策源地。1870年前後,其工業產值占世界總產值的70%以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占55%,目前仍占45%,在各大洲中居首位。其工業具有加工型的特點,能源和采掘工業較薄弱,是世界上燃料和各類原料最主要的進口地區之一,工業制成品則大量輸出。

  一次能源的產量占世界不足1/4,消費量的比重則超過40%,絕大多數國傢,包括蘇聯的歐洲部分,能源遠不能自給。所產能源以煤炭為主,包括褐煤在內,產量占世界40%以上;產區從英國中部經比利時、聯邦德國、民主德國、波蘭直至蘇聯,成東西綿延的帶狀分佈,其他地區煤產量很小。石油產量占世界1/10以上,以蘇聯的伏爾加-烏拉爾地區為最大產區,其次是以英國為主的北海海域。歐洲各國均已實現電氣化,發電總量占世界40%,人均發電量超出世界平均數約1.5倍。

  金屬礦產以鐵礦石產量較大,其中2/3產自蘇聯的克裡沃羅格和庫爾斯克兩大礦區,其餘大部分產自瑞典的基律納和法國的洛林。歐洲鋼鐵工業規模巨大,鋼產量占世界一半;除蘇聯居世界首位外,聯邦德國、法、意、英、波、羅、捷、比、西諸國也均為重要鋼鐵生產國,所需原料均不同程度地依賴進口。有色金屬礦資源較貧乏,但在進口原料的基礎上,冶煉業規模很大,其中電解鋁產量即占世界2/5。

  包括電子、電器和金屬加工業在內的機械工業是歐洲最主要的工業部門,在工業總產值中占1/3以上。多數機械產品的產量,包括汽車、船舶、飛機、發電設備、農業機械、電子器材等,均占世界40~50%。以蘇聯、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等國的生產規模為最大,其他多數國傢均各有自己的特色部門,如瑞士的鐘表和精密機械、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型機器、民主德國的光學儀器、西班牙的造船、瑞典的造船和礦山機械等,在世界上均素享盛譽。

  化學工業是歐洲僅次於機械工業的第二大工業部門,約占工業總產值的1/8。主要化工產品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其中化肥(包括氮、磷、鉀3種肥料)、硫酸、燒堿、純堿等基礎化工產品的產量占世界半數以上,石油制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產量亦占40%左右。荷蘭的鹿特丹、蘇聯的烏法、意大利的奧古斯塔和法國的勒阿弗爾等都是世界第一流的煉油和石油化工中心。

  輕工業非常發達,但近幾十年來發展較緩慢,目前僅占工業總產值1/3;其中食品工業是全洲僅次於機械和化學工業的第三大工業部門。

  西歐和北歐工業化的歷史最悠久,但戰後南歐和東歐有些國傢的工業發展速度卻顯著領先,如1950~1980年,英國和盧森堡的工業總產值僅增長1倍左右,比利時、丹麥和瑞典約2倍,法國約3倍,而同期意大利則增長瞭5倍多,羅馬尼亞增長達41倍之多,全洲的工業佈局遂發生瞭很大變化。盡管如此,西歐和北歐的工業化水平仍然較高,人均工業產值比南歐和東歐大約超出一半以上。從工業部門結構來看,各地區大同小異,其中西歐國傢的化學、電力、電子和輕工業部門比重較大,經互會成員國多側重於采掘、冶金、機械和建築材料工業。

  運輸業 運輸業在各大洲中居首位,各種運輸方式均高度發展,加之國際聯運暢通,在全洲范圍內形成瞭龐大的綜合運輸網。

  全洲擁有35萬公裡鐵路,約占世界1/3,貨運周轉量則占45%。近幾十年來,西歐和北歐的鐵路運輸業逐漸衰退,但在東歐和中歐仍占重要地位。全洲鐵路貨運周轉總量中,蘇聯的歐洲部分獨占3/4以上,其次為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

  全洲公路總長達420萬公裡,汽車擁有量約占世界2/5。汽車已成為主要的客運工具,在貨運中的比重也不斷提高。汽車運輸的發達程度以西歐、北歐最高,東歐和東南歐較低,其人均汽車擁有量約相差3~4倍。

  歐洲多數國傢均擁有大規模的商船隊,總噸位約占世界的45%。海運的卸船量顯著大於裝船量,前者占世界的比重超過2/5,後者則不到1/5,反映出進口大宗原料、燃料和出口工業制成品的外貿經濟特征。全洲外貿海運吞吐量最大的國傢是荷蘭,每年在3.5億噸左右(絕大部分集中於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其次為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各為2.5億噸左右,再次為蘇聯的歐洲部分和聯邦德國,各約1.5億噸。以上6國合計占全洲外貿海運吞吐量70%。除吞吐量高達3億噸的鹿特丹外,吞吐量在0.5~1億噸的大港全洲還有馬賽、安特衛普、勒阿弗爾、漢堡、熱那亞和倫敦。

  歐洲航空事業也很發達。

  

參考書目

 胡煥庸等:《歐洲自然地理》,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

 喬治·霍夫曼主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山西大學編譯室合譯:《歐洲地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J.W.Hoffman, A Geography of Europa,The Ronald Press Company,New York,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