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河之一,北美洲最長的河流。位於北美大陸中南部。發源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西北部海拔501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註入墨西哥灣,長達3950公裡。若以其最大支流密蘇裏河的源頭雷德羅克湖計,全長6262公裡,為世界第四長河。幹、支流流經美國31個州和加拿大2個省,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達墨西哥灣,西止洛磯山,東至阿巴拉契亞高地,面積達322萬平方公裡,約占全洲總面積1/8,居世界第五位。西邊的支流比東邊多而長,形成瞭一個巨大的不對稱的樹枝狀水系。水量豐富,近河口((維克斯堡)的年平均流量達1.88萬立方米/秒。

  從源頭艾塔斯卡湖至明尼阿波利斯和聖保羅為上遊,長約1010公裡,接納明尼蘇達河等支流。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河流兩側冰川湖泊和沼澤星羅棋佈,湖水往往形成急流、瀑佈,而後註入幹流。近明尼阿波利斯處,流經1.2公裡長的峽谷急流帶,總落差19.5米,形成著名的聖安東尼瀑佈(落差5.4米)。由明尼阿波利斯和聖保羅至俄亥俄河口的開羅為中遊,長約1373公裡,兩岸先後匯入奇珀瓦河、威斯康星河、得梅因河、伊利諾伊河、密蘇裡河(右岸最大支流)和俄亥俄河(左岸最大支流)。聖路易斯以北河段,河床坡度大,兩岸為懸崖峭壁,多急流險灘。聖路易斯附近谷地開展,平均寬10~15公裡。聖路易斯以南,河床比降減小,自開普吉拉多角以下,河流彎曲度明顯增大,河谷逐漸變寬,俄亥俄河匯入處河面寬達2.4公裡。開羅以下為下遊,長約1567公裡。主要支流有懷特河、阿肯色河、亞祖河和雷德河等。流經平原地區,河面寬度一般為730~1370米(雷德河口以下,有一河段寬僅274米),比降小(平均每公裡下降小於9.5厘米),水流緩慢,多曲流、牛軛湖和沙洲,具有典型的老年河特征。河口地區共有6條汊道,河流入海總水量的80%經西南水道、南水道和阿洛脫水道3條主汊道。河流年平均輸沙量4.95億噸,在河口堆積,平均每年以96米的速度向海伸展,形成瞭遠遠伸入海區的鳥足狀三角洲,總面積約達2.6萬平方公裡。(見彩圖)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流域內各地氣候條件不一,致使水文特征頗有差異。上遊3~7月為洪水期,其中4月由於春季融雪和雨水補給,出現全年最高水位,6月因降水增多產生次高水位,12月為低水位。中遊因密蘇裡河註入,年平均流量增至5800立方米/秒,3~8月為洪水期,最高水位推遲到6月出現。下遊由於俄亥俄河提供幹流57%的水量,年平均流量猛增到1.34萬立方米/秒,1~6月為洪水期,4月為最高水位,10月出現最低水位。但接納雷德河後,洪水期為2~7月,最高水位發生在4~5月,最低水位在9月。

  歷史上,密西西比河不少河段災害頻繁。特別是右岸支流流經較幹旱地區,降水的70%以上集中於4月與9月,季節變化大,引起河流水位急劇變化,加以含沙量大,洪水常泛濫成災,平均7年發生一次大洪水。如1927年下遊出現的大洪災,使870萬畝土地被淹,200多人死亡,60多萬人流離失所,工農業癱瘓,經濟損失達10億美元。1928年美國聯邦政府制定全面整治密西西比河的“防洪法案”,批準瞭“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工程計劃”。經過50多年的努力,大部分工程已基本完成,不僅使洪水得到控制,亦促進瞭航運、發電、灌溉、養魚等經濟活動的發展。

  密西西比河是美國內河交通的大動脈。近50條支流可通航,幹支流通航裡程總長2.59萬公裡,其中水深在2.74米以上的航道9700公裡(含幹流通航裡程長約3478公裡)。海輪還直通距河口395公裡的巴吞魯日。除幹流上遊和伊利諾伊河、密蘇裡河1~2月結冰外,全年皆可通航。經伊利諾伊等運河,可與五大湖-聖勞倫斯海路相通;從河口新奧爾良港經墨西哥灣沿岸水道,向西可至墨西哥邊境,向東可至佛羅裡達半島南端,現已構成為江河湖海相連、航道四通八達的現代化水運網,年貨運量高達5.86億噸(1981)。沿岸主要港口有聖路易斯、孟菲斯、巴吞魯日、新奧爾良等。

  密西西比河水系是美國中南部農業灌溉以及生活和工業用水的主要水源,流域內水力蘊藏量達2630萬千瓦,主要分佈在俄亥俄河及其支流上,開發程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