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奎盧區首府。位於國境西南端大西洋岸同名岬角上,人口18.5萬(1980)。19世紀末被歐洲人辟為居民點。岬角突兀,海水較深,又位於大西洋非洲沿岸航線上,1934年剛果—大西洋鐵路通車後迅速興起。1939年和1950年在天然海角上先後建成兩個防波堤,港口初具規模。後港區不斷擴大,設施日趨完善。現擁有13個7.3~13.2米的深水碼頭和現代化石油專用碼頭,可泊萬噸巨輪;有貨場、倉庫、冷藏庫等設施。是剛果對外聯繫的門戶,並轉運乍得、中非非共和國和加蓬等鄰國部分進出口物資。1981年吞吐量731.1萬噸,以出港貨物為主,石油為大宗,次為錳礦石、木材、蔗糖、咖啡、可可、棕油等農、礦產品。港區發展與工業興辦相互促進,使黑角成為全國的重要工業中心,有“經濟首都”之譽。附近是全國主要石油產區,原油在黑角煉油廠加工。市內有金屬加工、船舶修造、食品、榨油、制糖、木材加工等工業。是重要漁港和近海遠洋捕魚基地。城南有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