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西部國傢。又譯尼德蘭。西、北面臨北海,東、南面與聯邦德國和比利時接壤。面積41548 平方公裡。人口1444.5萬(1984)。全國劃分為12省。首都阿姆斯特丹。政府、議會和外交使團駐海牙。

  自然條件 構造上屬歐洲陸臺西部邊緣的北海凹陷。地勢低平,是世界上著名的“低地之國”(尼德蘭意為低地)。萊茵河、馬斯河及斯海爾德河三角洲地區尤為低窪,全國有60%以上的地區海拔不超過11米,低於海平面的地區占38%,最低點為海平面以下6.7米。荷蘭自古即受洪澇之害,為免受洪水海潮的威脅,興建瞭大量規模巨大、工程艱巨的攔水堤壩和排水工程。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為世界所罕見(見彩圖)。

荷蘭圍海造陸大堤 東部是地勢較高爽的冰磧平原,海拔一般40~60米。東南端屬阿登高原的邊緣,最高點海拔321米。第四紀冰期後,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帶形成瞭平行於海岸的沙丘帶,一般海拔30~60米,成為阻擋海潮的天然屏障,北部的西弗裡西亞群島就是長條形沙丘在海水侵蝕下分裂而成的。沙丘之間往往形成潟湖,再演變為沼澤低地。

  屬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1月平均氣溫1~3℃,7月16~17℃。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由於蒸發不強,氣候濕潤,雲量大,全年陰雨天數達300天左右。沿海多大風,有時釀成風暴海嘯。

  水網稠密,水面占國土面積1/6以上。主要河流有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三大水系。全國年徑流總量達1100億立方米,其中萊茵河約占700億立方米。西北部有深入內陸的須德海,長80公裡,寬20~40公裡,是13世紀海水侵入內陸低窪地區形成的。自1932年在灣口建築長32公裡的大堤後,須德海同外海隔開,堤內成為淡水湖艾瑟爾湖。其南半部經不斷地排幹填墾,已建成五大圩田區,湖面現已縮小至1200平方公裡,僅及原須德海面積的40%,是全國最重要的淡水庫。自然植被覆蓋率8.7%(1981)。西部地區以草場為主;南部地區以石楠灌叢為主,兼有少量散生樹林。

  礦產資源不多,開采歷史較久的有煤和建築石料。1959年發現特大規模的格羅寧根氣田,一躍為世界天然氣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國之一。全國天然氣儲量2.1萬億立方米。石油(包括海底油田)亦有一定儲量。

  居民 1830年全國人口260萬,1984年增至1444.5萬,增幅達4.5倍。在西北歐國傢中增長速度較快,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較高而死亡率較低。1982年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5‰。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347人,若以陸地面積計算,則高達424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傢之一。位於國土中西部的南荷蘭、北荷蘭、烏得勒支3省,面積合計隻占全國1/5,人口卻占45%,平均密度每平方公裡高達920人。北部平原、西南部河口地帶及東部部分地區人口較為稀疏,平均每平方公裡50~200人。全國城鎮人口比重為88%(1982)。1983年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三大城市人口分別為68.7萬、55.88萬和44.9萬(不包括郊區),此外還有14個10~25萬人口的中等城市。民族成分較單一,荷蘭人占96.6%(1980),少數民族有弗拉芒族、弗裡斯族等。居民中天主教徒占人口42.6%,基督教教徒占30%。荷蘭語為官方用語。

  發展簡史 荷蘭古代居民主要分佈在被湖泊、海洋和沼澤地包圍的小島上。為瞭擴大墾區和防禦海潮侵襲,從公元1000年前後起荷蘭人就開始修築堤壩,排水造陸。從14世紀以來共增加陸地面積7000平方公裡左右,占國土面積的1/5以上,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荷蘭於16世紀初,受西班牙統治。1566年掀起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1579年北部7省聯合形成荷蘭共和國雛形,1581年宣佈獨立,是為歐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力日臻強盛,在世界航運、貿易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17世紀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殖民帝國。17世紀後期在同英國的鬥爭中失敗,18世紀後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806年成立荷蘭王國。迄今在加勒比海地區尚占有荷屬安的列斯殖民地。

  經濟地理 荷蘭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傢,其商業貿易和航海業有悠久的歷史,集約化農業和輕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達到較高的水平。戰後經濟結構發生瞭顯著變化,在短時期內就由一個工業-農業國演變為高度發達的工業國。50、60年代,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迅速發展。70年代以來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顯著上升,工業則相對下降。以1982年與戰後初期相比,在全國就業人口總數中,第一產業的比重由19.4%降至5.8%,第二產業由33.2%降至29.0%,第三產業則由47.3%上升至65.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歐洲國傢中一直處於最前列。但本國資源貧乏,市場有限,國民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工業原料的80%依靠進口,產品的70%以上供出口。

  農業 一向以高度集約化著稱於世。1982年農業勞動力27.3萬人,占全國勞動力總數6.8%,其中半數從事畜牧業,1/10從事耕作業,其餘從事花卉、蔬菜等園藝業。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8.6%,其中畜牧業占農業產值的2/3,耕作業占1/10,園藝業則占1/4至1/5。

  全國耕地總面積86萬餘公頃,多分佈在北部和西北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區,以及疏幹的湖盆和艾瑟爾圍墾區。主要作物按種植面積計,依次為馬鈴薯、小麥、玉米和甜菜。與戰後初期相比,玉米、甜菜有大幅度增長,燕麥和黑麥急劇減少。糧食自給率約為50%。全國草地總面積117萬餘公頃,主要分佈在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的粘土和泥炭土地區。畜牧業高度發達,以養牛業為最重要,按單位草場面積或每頭奶牛計算的產奶量居世界最前列。牲畜頭數豬最多,牛、羊次之。園藝業享有很高聲譽。萊茵河下遊北岸低地精耕細作,運輸方便,是世界第一流園藝作物區,所產蔬菜大量出口。海牙到阿姆斯特丹之間的沿海地區盛產各種鮮花和球莖,尤以鬱金香、風信子、水仙、銀蓮花、唐菖蒲等馳名,位於其中心位置的阿爾斯梅爾是世界上最大的鮮花貿易市場。

  農產品1/3以上供出口,出口總值同法國相當,其中花卉出口值居世界首位,肉類、乳類及其制品居世界前列。

  工業 為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工業。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金屬及其加工、電子、化學、煉油、鋼鐵、造船等,其中乳品加工、人造黃油、傢用電器、電子儀器、特種船舶(挖泥船、鉆井平臺、浮吊、淘金船)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煉油和石油化工中心之一,艾默伊登建有歐洲第一流的臨海鋼鐵廠,阿納姆建有世界最大的煉錫廠。重工業分佈比較集中,阿姆斯特丹至鹿特丹西部沿海地區堪稱工業心臟。食品、紡織等輕工業部門分佈則較分散。

  全國能源消費中天然氣約占一半,餘為進口的石油和煤炭。格羅寧根氣田自60年代投產以來,產量常居世界第三位,其中半數出口,已成為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交通和對外貿易 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荷蘭擁有世界最大的商船隊之一,這裡又是西歐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商業往來的門戶。全國海港年吞吐總量在3.0~3.5億噸,其中4/5集中於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艾默伊登和泰爾訥曾等港貨運量亦均在2000萬噸以上,總吞吐量在國際轉運量中占很大比重。內河航道總長4400公裡,年貨運量達2.6億噸,亦居世界最前列,其中國際運輸占2/3。公路總長約11萬公裡(內高速公路2100公裡),公路運輸量在全國貨運總量中占60%。鐵路總長7146公裡,以客運為主。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建有國際機場,有航線通往世界各地。

  對外貿易在荷蘭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進出口貿易額均占國內生產總值40%以上。進口總額中3/5以上是各種原料和燃料,尤以石油、食品、化工產品、金屬礦砂為大宗。出口總額中3/4以上是工業制成品,主要是機器、電子電器設備、石油制品、化工產品和食品(乳、蛋、肉、蔬菜)。貿易對象以歐洲共同體國傢為主,在貿易總額中占2/3。

  地區經濟差異 ①西部地區。包括北荷蘭、南荷蘭和烏得勒支3省。面積占全國18%,人口卻占45%(60年代曾達53%),並集中瞭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烏得勒支等國內主要大、中城市。這些城市相互毗鄰,形成瞭一個直徑60公裡的巨大城市群,被稱為“蘭斯塔德”(意為環形都市圈)。該地區位於萊茵河等大河的入口處,臨近海洋,交通十分便利,集中瞭全國各主要港口,航運業和商業貿易均高度發達,工業生產在國內也占很大比重,石油加工,鋼鐵、造船、金屬加工和紡織等部門尤為突出。區內墾殖歷史悠久,農業以乳用畜牧業、蔬菜、果樹和花卉栽培業為主要專門化方向,集約化水平高。②西南地區。指位於萊茵河、馬斯河三角洲頂部的澤蘭省。全省由許多島嶼構成,地勢低窪,為水鄉澤國。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數,居民外流嚴重。農業比重大,以蔬菜和果樹栽培業為主。城鎮均屬小型。③南部地區。包括北佈拉班特省和林堡省。為沙質平原,土壤較貧瘠,經濟發展水平遠遜於西部地區。以肉乳兼用畜牧業為主,大田作物亦有一定地位。④東部地區。包括海爾德蘭省和上艾瑟爾省。地勢起伏,森林覆蓋率高於其他各區。農業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以乳用畜牧業為主,谷物、馬鈴薯、甜菜的種植也較重要。工業薄弱,紡織業歷史較悠久。⑤北部地區。包括弗裡斯蘭、格羅寧根、德倫特3省。地形屬冰磧平原,沿海沙地和泥炭沼澤占一定比重。農業地位突出,以馬鈴薯種植和乳用畜牧業為主。工業以天然氣開采、食品加工、造船等部門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