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東部地形區。東、西介於大西洋沿岸平原與中部平原之間,北起紐芬蘭島,經加拿大東南沿海和美國東北部,至阿拉巴馬州中部,東北—西南走向,北窄(130~160公裡)南寬(480~560公裡),全長約2600公裡。構造上屬古生代褶皺帶。因久經侵蝕,地形主要表現為平緩的高原、丘陵和谷地,海拔300~600米,僅局部地帶保持海拔較高的狹長山地。大致以紐約附近為界,分西南和東北兩區。西南區自東向西依次排列著山麓臺地、藍嶺、嶺谷區和阿巴拉契亞高原4個地貌單元。前兩者巖巖性古老,主要由前寒武紀和下古生代變質巖和花崗巖組成;後兩者以上古生代沉積巖為主。山麓臺地也稱皮德蒙特高原,海拔300~360米,向東緩傾。與沿海平原以陡崖相接,河流經此陡落,構成著名的“瀑佈線”。藍嶺為一崎嶇山地,自北向南增高,南部達海拔1800米以上,其中米切爾山海拔2037米,為美國東部的最高點。嶺谷區有一系列平行褶皺和沖斷層,經長期差別侵蝕,硬巖為嶺,軟巖成谷,表現瞭嶺谷相間的地形特征,發育格狀水系。阿巴拉契亞高原約占本區一半面積,巖層近於平展,起伏和緩,海拔300~600米,包括俄亥俄河以北、地面割切較深的阿勒格尼高原和以南的坎伯蘭高原。東北區以新英格蘭高地為主體,海拔300~500米,向東、南傾斜,其構造、地形特點與山麓臺地相當;高地西側為懷特山、格林山等狹長山嶺和哈得孫-尚普蘭谷地,分別與藍嶺和嶺谷區相當,但范圍較小。第四紀冰期時,東北區曾受大陸冰川侵襲,冰蝕和冰磧地貌廣佈。地處溫帶和亞熱帶,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藍嶺地區可達1750毫米。森林茂密,自北而南有雲杉-冷杉林、樺、山毛櫸、椴、糖槭、鐵杉、白松和櫟樹林等。礦藏豐富,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棉礦。美國最大的煤產區,並產鐵、鉛、鋅和大理石、花崗石等。自然風光優美,辟有4個國傢公園、許多州立公園和遊覽地;著名的阿巴拉契亞小道從緬因州伸至佐治亞州,全長3254公裡,為遠足者往來的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