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革命歷史名城,貴州省遵義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黔北交通中心和物資集散地。位於黔北大婁山南麓,烏江支流湘江河畔,歷來為川、黔煙喉,黔北重鎮。面積311.8平方公裡,人口38.59萬;其中城區面積47.3平方公裡,人口24.28萬。春秋時,遵義為鱉國之邑,戰國時為夜郎屬國。秦置鱉縣。唐貞觀十三年(639)置播州,曾稱“羅蒙”。宋更名播川縣。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更名遵義軍民府,隸四川佈政司。遵義一名始於此。清雍正五年(1727)遵義府及其屬縣劃入貴州。11911年後廢府設遵義縣。1950年改遵義市。市境北倚婁山關,南瀕烏江天險,海拔800餘米。市周農產富饒,有“黔北糧倉”之稱。川黔鐵路經此貫通南北,公路交通與黔北各縣及川、湘相連。

遵義會議會址

  20世紀50年代以前,遵義為面積僅2平方公裡,人口不足5萬的小城鎮。自建市後,工業和市政設施發展迅速。目前,全市已擁有冶金、機械、電器、化工、電力、煤炭、建材、絲織、釀酒、卷煙、食品等工業,中國最大的遵義鈦廠的擴建完工,使中國晉升為世界第4大鈦工業國。遵義所產董酒為中國名酒之一。城市可分為7個功能區:以行政、文化、商業為中心的城中心區;城東南冶金工業區;城西南建材、電力、絲織工業區;城北電器、電子工業區;城東拖拉機、汽車機械工業區;北郊以釀酒為主的輕工業區;以站場、倉庫、鐵路機務段為主的南宮山工業區。遵義是中國革命歷史名城,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遵義,中共中央政治局於此召開:“遵義會議”,成為中國革命歷史重要轉折點。市內鳳凰山麓是當年與敵激戰之地,今為紅軍墓地。城市建築依山屹立,獨具風格,是黔北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