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德國最大城市和港口,與不來梅同為全國僅有的兩個城市州。位於北部易北河下遊,阿爾斯特河和比勒河匯入處,距北海121公裡。面積753平方公裡,人口160萬(1984)。

  市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僅6米。河道縱橫,水域約占全市面積7.7%。易北河自城東南流入,分成南、北兩汊,至城西重新會合,向西北註入北海。阿爾斯特河在市內形成兩個相連的湖泊,稱內、外阿爾斯特湖。通過一系列天然水道和運河,與波羅的海和西歐其他水系相連,兼有海港港和河港之利。氣候溫濕多霧,1月平均氣溫0℃,7月17.3℃,年降水量740毫米。

  公元9世紀初,在易北河和阿爾斯特河交匯處始建漢瑪城堡。早期僅是宗教中心。12世紀商業漸盛,港口始建。1188年開始在城堡附近興建城市。13世紀後,漢堡與北德各港口城市組成自由貿易聯盟──“漢薩同盟”,發展為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區之間的重要貿易中心,金融、保險業興起,經濟地位日益增強。17世紀末已是德國僅次於科隆的第二大城市。1815年成為德意志聯邦成員。1860年興建潮汐港,開始向現代化港口發展。1817年德國統一,促進瞭城市經濟發展。19世紀末城市人口70萬。20世紀30年代阿爾托納等鄰近城鎮並入,城區范圍擴大到目前規模,人口增至113萬(193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嚴重破壞,戰後幾乎全部重建,並迅速恢復到戰前水平。

  港口在城市職能中占突出地位,素有“通向世界的門戶”之稱。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裡,其中水面積37.8平方公裡,陸域面積62.2平方公裡(占全市面積8.5%)。海港通過300多條航線與世界1100多個港口相聯系。碼頭岸線長39公裡,擁有37個海輪泊位,包括石油、煤炭、礦物、谷物、飼料、食品和集裝箱等各種專業碼頭,以及現代化的裝卸、倉儲設施。易北河通海主航道水深達13~16米,可供9~10萬噸海輪出入。港區設有占地16.2平方公裡的“自由港”,主要經營轉口貿易,為斯堪的納維亞和中歐地區各國貨物的重要轉口港。1980年過港海輪15570艘,貨物吞吐量6310萬噸,占全國海港總吞吐量的2/5以上。易北河河口附近的庫克斯港為漢堡的外港,相距90公裡,有鐵路相連,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20個內河港區,碼頭長達22公裡,1980年貨運量1100萬噸,為全國第三大河港。北部地區的陸路交通樞紐。郊區建有歐洲最大的火車調車場。有650公裡港區專用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接,水陸聯運便捷。市內有橋梁2000多座,為世界上橋梁最多的城市之一。由隧道和地鐵構成的地下交通網四通八達。建有兩個機場,其中北部的福爾斯比特爾機場為繁忙的國際機場。(見彩圖)

聯邦德國漢堡港老碼頭

  全國主要經濟中心。1980 年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4.8%,人均產值居各州首位。港口帶動瞭城市對外貿易、制造業和金融業的發展。設有幾千傢批發和零售商號,約2000傢專門從事外貿的企業,1980年進出口額分別占全國總額的12.1%和2.8%。進口以植物油、油脂、茶、咖啡、熱帶水果和原油為主;出口機器、電子產品、燃料油、潤滑油、銅制品、藥品等。制造業部門多樣,多中、小型企業。造船、煉油、有色冶金(銅)等工業居全國首要地位;機械、電子、電機、化學、橡膠、食品、煙草等工業也很發達。銀行、保險業興旺,設有150多傢銀行,其分支機構遍佈全市,包括不少外國銀行。有許多與外貿、遠洋運輸有關的保險公司和國內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1558)。

  文教事業發達,為全國新聞出版業中心。德新社總部所在地。漢堡大學是全國著名高等學府之一,下設15個系和180個研究所。有許多反映漢堡歷史、藝術、工藝美術等方面的博物館,以及劇場、歌劇院、體育俱樂部等。富有音樂傳統,是著名音樂大師門德爾松和勃拉姆斯的誕生地。

  舊城區位於易北河北汊的北岸,被狹窄的運河網環繞,以市政廳為中心,附近是商業和金融區。舊城區以北至內、外阿爾斯特湖為新市區,街道以議會廣場為中心,呈扇形伸展。湖濱地帶是城市的精華所在,集中瞭全市主要的文化設施、旅館、辦公大樓等,有最繁華的商業街和獨具一格的室內商業街。湖區綠樹成蔭,景色幽美,辟有阿爾斯特公園,為市民主要休息場所。為緩和市中心的擁擠,在湖北地區興建瞭北城商業、辦公和住宅區。港區和工業區位於舊城以南,沿易北河南汊兩岸分佈。舊城以西的聖波利區,為著名的“紅燈區”,多酒巴、餐館和夜總會;再向西為住宅區。城市邊緣是城郊農業區,農地約占全市面積3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大城市人口向郊區擴散,在漢堡郊區形成十餘座城鎮,與中心城共同構成漢堡大城市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