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國傢。位於南美洲西北部。西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海岸線長2900公裡;陸鄰巴拿馬、委內瑞拉、巴西、秘魯和厄瓜多爾。面積1141748平方公裡,人口2760萬(1985)。全國劃分為23個省、4個地區和5個特別區。首都波哥大。

  自然條件 全國可分為兩大自然區。西部安第斯山區,占國土面積1/3,由一系列條狀山脈及山間高原、谷地和盆地組成,還包括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沿岸狹窄平平原。安第斯山脈從西南部入境,分成3條縱列山脈向東北擴展。西科迪勒拉山脈與太平洋岸平行,海拔在2000米以下,有幾條支脈向北伸至加勒比海岸和巴拿馬境內。中科迪勒拉山地勢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有的高峰超過5000米,多火山。東科迪勒拉山脈長1200公裡,寬120公裡,向東北伸至瓜希拉半島,半島附近的孤立山地哥倫佈峰海拔5774米,為全國最高峰。安第斯山區有2條縱長的谷地,即西、中科迪勒拉山脈之間的考卡河谷地和中、東科迪勒拉山脈之間的馬格達萊納河谷地。各條山脈中也夾有平坦肥沃的山間高原、盆地和谷地,如東科迪勒拉山脈的波哥大高原、中科迪勒拉山脈北段支脈間的阿伯拉谷地等。地處熱帶,氣候垂直分異明顯。一般海拔1000米以下為熱帶,西科迪勒拉山脈西坡和太平洋沿岸地區終年高溫多雨,森林密佈,屬熱帶雨林氣候;加勒比海沿岸地區幹濕季分明,屬熱帶草原氣候。1000~3000米為亞熱帶和溫帶,氣候溫濕,年平均氣溫13~18℃,多山間高原、盆地和谷地,適宜居住和耕作。3000~4500米屬高寒草地。4500米以上永久積雪。山區河流分別註入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前者如聖胡安河、帕提亞河等,後者包括全國第一長河馬格達萊納河及其支流。多數河流湍急。富水力資源。

  東部大平原地區占國土面積2/3。其中北半部是奧裡諾科河上遊平原的一部分,海拔25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23℃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幹、濕季分明,屬熱帶草原氣候。南半部為亞馬孫河上遊平原的一部分,海拔250米以下;終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3℃以上,年降水量2500毫米,屬熱帶雨林氣候。河流縱橫,多源於東科迪勒拉山脈,如梅塔河、瓜維亞雷河、亞裡-卡塔河等,向東分別流註奧裡諾科河和亞馬孫河。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石油、煤、鉑、金、鐵、銅和綠寶石等,其中綠寶石儲量居世界首位,煤、金等的儲量居拉丁美洲前列。森林占國土面積51.3%。水力蘊藏量達5000萬千瓦。

  居民 以印歐混血種人為主,占全國人口的57%;白人占20%,黑白混血種人占14%,黑人占4%,餘為印第安人等。198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24.2人。全國90%以上人口分佈在西部山區,尤集中於海拔1200~2700米的山間高原、盆地和谷地,廣大東部平原地區人口稀少。1982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60%,波哥大、麥德林等5個大城市擁有全部城市人口的50%左右。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領土形成和經濟開發過程 152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哥倫比亞沿海建立聖瑪爾塔作為居留地。1536年殖民者到達波哥大,並稱該地區為新格拉納達。1718年為新格拉納達總督轄區的一部分。1819年正式獨立,成立哥倫比亞共和國。1822年與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共同組成大哥倫比亞共和國。1830年大哥倫比亞共和國解體。1831年改名為新格拉納達共和國。1886年起改為哥倫比亞共和國(1903年巴拿馬省獨立)。

  公元16世紀以前,印第安人奇佈查族在西科迪勒拉山區和波哥大盆地種植棉花、馬鈴薯、玉米等作物,並開采黃金和綠寶石。18世紀末引種咖啡成功,1818年起在馬格達萊納河中下遊谷地以東的庫庫塔、佈卡拉曼加一帶建立瞭咖啡種植園,隨後又向南、向西擴展,推廣到全國所有適宜咖啡種植的地區,咖啡生產成為國傢的經濟命脈。工業發展始於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石油工業興起,促進瞭其他工礦業部門的發展,經濟趨向多樣化,特別是60年代以來,發展速度較快。

  經濟地理 經濟發展在拉丁美洲國傢中屬中等水平,1982年國內生產總值389億美元,人均產值1430美元。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1982年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8%,全國就業人口的26%從事農業。可耕地面積為3500多萬公頃,已耕地面積720萬公頃,主要種植咖啡、甘蔗、香蕉、煙草、棉花以及水稻、玉米等。咖啡占突出地位,1981年產咖啡84萬噸,輸出量54.4萬噸,均僅次於巴西居世界第二位;咖啡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0%以上,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3。全國有30多萬個咖啡園,占耕地總面積的30%以上,主要分佈在卡爾達斯、安蒂奧基亞、昆迪納馬卡等省海拔1800米左右的安第斯山山間谷地和山坡上。甘蔗、棉花、煙草等分佈於海拔1500米以下地區;香蕉、柑橘等分佈於2000米以下的地區;谷類作物和蔬菜分佈於3000米以下地區。糧食不能自給。養花業較盛,花卉出口為國傢外匯收入重要來源之一。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部門。牧場占國土面積的28.9%,牲畜總頭數僅次於巴西和阿根廷,占南美洲第三位,1981年有牛2425萬頭、豬225萬頭、羊308萬隻。畜產品有部分出口。林業以采伐經濟價值高的桃花心木、杉等為主。1980年生產圓木4280萬立方米。太平洋沿岸海域正當寒、暖流交匯處,是金槍魚、蝦、沙丁魚等的重要漁場,但漁業資源尚未充分開發,1980年漁獲量僅6.5萬噸。

  70年代工業的年平均增長率在7~10%之間。1982年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9%。其中,礦業以開采石油為主,1970年產量曾達1100多萬噸。近年來有些油田枯竭,開采量日益減少,1982年石油探明儲量7300萬噸,產量為700萬噸。石油消費量則日益增長,1975年起由石油輸出國變為輸入國。油田主要分佈於馬格達萊納河中遊及東北部地區。煤炭探明儲量20.7億噸,占拉丁美洲首位,主要分佈於瓜希拉省,1980年煤產量526萬噸。采金業歷史悠久,為拉丁美洲重要產金國,主要分佈於安蒂奧基亞省(占70%),其次是喬科、納裡尼奧等省。鉑產量居世界前列,主要產於喬科省。綠寶石產量居世界首位,主要產於博亞卡省以及波哥大附近山地。

  制造業發展較快,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已超過農業。以食品、飲料、紡織、制鞋、制糖、咖啡加工等傳統工業部門為主,並初步建立瞭鋼鐵、金屬加工、機器制造、化學、煉油、汽車裝配等重工業部門。全國2/3的工廠集中在安蒂奧基亞、昆迪納馬卡和考卡3個省,波哥大、麥德林、卡利等大城市為主要工業中心。

  全國有公路10.9萬公裡,鋪面公路占14.7%,主要幹道沿山間谷地縱貫南北。鐵路全長3500多公裡,主要幹線從波哥大到加勒比海岸的聖馬爾塔港。主要貿易港有太平洋沿岸的佈埃納文圖拉以及加勒比海岸的卡塔赫納、巴蘭基亞、聖馬爾塔等。馬格達萊納河是溝通內陸和加勒比海的主要內河航道。航空運輸業較發達,全國有176個機場。其中國際機場6個。

  哥倫比亞東、西部地區經濟差異明顯。全國人口、城市、工農業生產、交通網等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安第斯山區,尤其是馬格達萊納河谷地、考卡河谷地和若幹山間高原、盆地。東部平原地廣人稀,經濟以粗放牧業和林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