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部幾內亞灣沿岸國傢。由大陸和島嶼兩部分組成。大陸部分鄰喀麥隆和加蓬。國土總面積28051平方公裡,人口38.3萬(1984)。全國分為7個省。首都馬拉博。

  自然條件 大陸部分海岸線平直,少港灣。沿海為寬15~20公裡的平原。地勢由沿海平原向內陸逐漸升高,形成海拔500~1000米左右的高原山地。河流眾多,水量較豐。姆比尼河發源於加蓬北部山地,橫貫全境。島嶼部分包括比奧科科島(舊稱馬西埃島或斐南多波島)、科裡斯科島、安諾本島和埃洛貝群島,系喀麥隆火山帶的延續,均屬火山島。北面的比奧科島最大,面積2034平方公裡,隔海與喀麥隆火山相望。島上風光秀麗,被譽為“幾內亞灣的珍珠”;卡爾德拉和聖伊莎貝爾兩火山,南北聳立狀如駝峰,後者海拔3007米,是全國最高峰。埃洛貝群島東部靠近大陸,諸島遍佈死火山遺跡,多火口湖。安諾本島位於赤道附近,面積17平方公裡,地面起伏不平。全境屬熱帶雨林氣候,除大陸地區北部沿海較幹涼外,大部地區終年濕熱,年平均氣溫24~26℃,年降水量2500毫米左右。比奧科島南部山地迎風坡年降水量達10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年內有大小兩個降水高峰,雨日200天左右。

  居民和發展簡史 人口密度平均每增方公裡約14人,分佈偏集沿海和島嶼,比奧科島密度最高,平均每平方公裡40人以上,大陸地區平均不足10人,熱帶叢林地區人煙最稀少。居民主要是班圖語系的芳族和佈比族。芳族主要居住在大陸部分,占人口絕大多數;佈比族多住在比奧科島;此外還有不少混血種人。90%居民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大陸地區通行芳語,島嶼通行佈比語,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公元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殖民者侵入比奧科島。1778年後全境逐步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935年改稱西屬幾內亞;1959年被劃為西班牙的兩個海外省。1964年實行“內部自治”;1968年10月12日獲得獨立,定名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經濟地理 經濟發展水平較低。1981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80美元。經濟以農林為主,全國90%以上的人口以農林業為生,出口商品幾乎全為農林產品。耕地僅占國土面積6%。大陸地區以鋤耕農業為主,多個體經營。比奧科島以種植園經濟為主,耕作技術水平較高。主要糧食作物有木薯、大蕉、粟等。木薯在全國廣為種植,大蕉分佈在大陸沿海地區和比奧科島,兩者均為農村居民主食。糧食尚不足自給,谷物自給率約70%,城市用糧主要靠進口。主要經濟作物有可可、咖啡、油棕、甘蔗和棉花,其中可可和咖啡是傳統的出口產品。可可多由種植園經營,主要分佈在比奧科島,產量約占全國4/5,所產可可豆質量較優。咖啡80%產於大陸地區,多由個體零散經營,管理粗放,單產水平不高。油棕、甘蔗、棉花在大陸地區有少量種植。

  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5%,木材蓄積量約4000萬立方米。大陸地區約占全國森林面積90%,東北部和南部山地有大面積原始林。樹種多達400餘種,有奧庫梅木、大綠柄桑等優良用材樹種約10餘種。由於長期過度砍伐,沿海地區森林日趨耗竭,目前采伐區正向大陸內部轉移。1981年全國木材采伐量6.5萬立方米。大陸地區牧草豐茂,因萃萃蠅為虐,僅適於飼養抗錐蟲病力強的牛,牲畜數量有限。諸島周圍及大陸部分沿海水域,魚類資源豐富,年漁獲量約2500噸。安諾本島居民擅捕鯨。

  工業以農產品加工為主,有食品、魚類加工、榨油、木材加工等。還有水泥、肥皂、電力等少數小廠,主要分佈於馬拉博。礦業僅限於少量砂金開采。大陸地區的銅、鐵、鈾和比奧科島附近海底的石油,尚未開發利用。公路運輸較為發達,公路全長1175公裡,比奧科島公路網較稠密,多為柏油路面。有76公裡窄軌鐵路,但目前已不通車。內河航運主要靠姆比尼河,下遊20公裡可通航,大部河段隻宜流放木材。馬拉博、巴塔等港是海運和空運中心,是對外聯系的門戶,有航線通國內外。主要出口產品有可可、木材和咖啡,其中可可獨占出口總值80%,中國、聯邦德國和蘇聯是主要出口對象,進口糧食和工業品主要來自西班牙。

  首都馬拉博,位於比奧科島北岸,人口約3萬7千(1983),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港,並有設備良好的國際航空站。可可、咖啡等熱帶農產品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有面粉、釀酒、鋸木等小型工廠街區呈正方形,少現代化高大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