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西岸著名港市,長崎縣首府。地處長崎半島北部,西南瀕長崎灣。面積241平方公裡,人口44.7萬(1986)。東依金比羅山,西為巖穀山。周圍有長崎火山群圍繞,浦上川、中島川流經市區,註入長崎灣。氣候溫暖多雨,年平均氣溫16.6℃,1月6.4℃,8月27.5℃。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4~7月雨量較多,無霜期約240天。沉降海岸,海灣深入陸地長達8公裡,水深大部分超過10米。港口外側,島嶼散佈,形成自然防波屏障,為一天然良港。原名瓊浦、深津江,鐮倉時時代始稱長崎。1571年開港。1639年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此後在長達200餘年期間,是日本唯一對外開放港口。為當時佛教、天主教和醫學、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等近代科學傳入日本的主要門戶。1859年6月,根據《安政五國通商條約》規定,長崎港同時向美、英、荷、俄、法5國開放。1889年設市,當時人口5.5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口約30萬。1945年8月9日11時,美國在長崎浦上地區上空,投下繼廣島之後的第二顆原子彈,居民死傷14萬多人,市區被毀1/3。1949年在投彈中心地區,修建“國際文化館”和“國際和平公園”。工業以機械制造業為主,其中機械、造船、電機工業產值占其工業總產值的75%以上。造船工業著稱於世,長崎造船廠(三菱)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廠之一,1956~1976年造船量一直居世界首位,近年雖有減少,但仍然是建造巨輪的大廠之一。工業主要分佈在長崎灣兩岸、浦上川河口一帶。重要的漁業基地,近海、遠洋漁業集散中心,每年入港漁船萬餘隻;盛產沙丁、鰺、鯖、鯛、帶魚等,年產魚20萬噸左右。開港初期,出口以茶、水產品、煤、樟腦、銀、銅、硫磺為主;進口以錫、鉛、棉毛織品、船舶、藥品、砂糖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口以船舶為主,進口多為造船用機械。舊市區道路皆以石板鋪設,建築多呈階梯形態,城市景觀獨具特色。日本西部的重要旅遊勝地,市內多名勝古跡,有興福寺、崇福寺、大浦和浦上天主教堂、出島荷蘭商館等,原子彈爆炸中心也已辟為遊覽地,每年接待國內外旅遊者達1000萬人次。長崎縣教育中心,有國立長崎大學,設有水產學部和外貿學科等。

長崎造船廠船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