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西部島國。位於愛爾蘭島上。東北同英國的北愛爾蘭相接,東隔愛爾蘭海和聖喬治海峽與大不列顛島相望。面積70282平方公裡,約占愛爾蘭島5/6。人口353.5萬(1984)。全國分26個郡。首都都柏林。

  國土由中部平原和環列四周的濱海山地構成,形似一個邊緣陡峭的盆地。中部平原占全國總面積一半以上,海拔30~120米,間有海拔200~300米的低丘。濱海山地地質構造複雜。東部和北部山脈,同屬加裡東褶皺帶,以花崗巖和變質巖為主主體,海拔700~900米。南部的東西向平行山脈屬海西褶皺帶,由紅色砂巖構成,海拔700~1000米。位於西南端凱裡山的卡朗圖厄爾山海拔1041米,為全國最高峰。濱海山地久經侵蝕,山體十分破碎,常為寬谷分割,有利於內地與沿海之間的交通。海岸以沉降型為主,大西洋沿岸尤為典型,形成許多狹長的半島和曲折深邃的港灣;有些地方山崖直臨大海,峭壁高達數百米,成為旅遊勝地。東海岸較平直,缺乏天然良港。

  屬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於深受西風和北大西洋暖流影響且各地距海較近(最遠處亦隻有113公裡),故氣候格外溫和濕潤,並具有天氣多變、雲量大、多大風的特點。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3~16℃;最冷月(1月)4~7℃。年降水量650~2500毫米,大致西部多、東部少,山地多、平原少。全年雨日多達175~250天。植被以草原占絕對優勢,全島四季常綠,號稱“綠島”。因長期砍伐,森林覆蓋率已不足6%。河網稠密,水量充沛,最大河流香農河,長384公裡。中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湖泊星羅棋佈。自然資源比較貧乏,僅泥煤分佈較廣,為重要發電燃料,鉛鋅礦和重晶石亦有一定儲量。

  從19世紀中葉起,愛爾蘭大量向外移民,人口由1841年的653萬減至1961年的282萬。此後外移減少,人口回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裡50.2人。1980年城市人口占57.8%,首都都柏林是最大城市,人口約占全國1/4。民族構成單一,幾乎全是愛爾蘭人,屬克爾特人、古挪威人、諾爾曼人和英格蘭人的後裔。其中95%以上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愛爾蘭語(克爾特語)和英語。

  愛爾蘭歷史悠久。紀元以來北歐和西歐的大陸移民對經濟發展起一定促進作用。12世紀中葉,英國勢力開始侵入,並逐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01年與英國訂約,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高漲,英國被迫於1921年同意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權(北部6郡仍歸英國管轄)。1937年宣佈成立獨立共和國。1949年英國承認愛爾蘭共和國完全獨立。

  愛爾蘭是歐洲傳統的農牧業國傢。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近5%。1980年國民生產總值161.3億美元,人均4480美元。農牧業為重要經濟部門,占國民生產總值1/5以上。農牧業總產值中,畜牧業占80%以上。全國農用地面積580萬公頃,其中牧場占80%。主要的牲畜是牛,總數達700餘萬頭。中部平原以菜牛占優勢,南部丘陵山區以乳牛為主。此外,還飼養羊、豬、馬等。活牛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愛爾蘭純種良馬有世界聲譽。肉、乳、毛等畜產品既是本國輕工業的原料基礎,也是出口的大宗。耕地以種飼料為主,也種植少量小麥、馬鈴薯和甜菜,糧食不能自給。農作物主要分佈在東部地區。

  能源和礦產資源較貧乏,工業基礎比較薄弱。50年代以來,由於大量引進外資,工業有較快發展,現已占國民生產總值30%以上,但仍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為主,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食品工業,主要生產奶油、乳酪和罐頭。其次是紡織工業,以加工本地羊毛的毛紡織業為最重要。重工業薄弱,僅農業機械、船舶修造、電器和煉油等部門稍具規模。主要工業中心是都柏林、科克和利默裡克。

  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公路總長9萬餘公裡。鐵路僅3010公裡。海運業也占有重要地位,全國每年海港貨運量達2000餘萬噸,偏重東岸,其中40%集中於都柏林。愛爾蘭地處歐、美大陸中途,在世界航空運輸中位置重要,都柏林、香農、科克建有國際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