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西北部褶皺山脈。大體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從摩洛哥大西洋岸經阿爾及利亞到突尼斯的舍裏克半島延伸約1800公裡,南北最寬處約450公裡。系阿爾卑斯運動的產物,由中生代和第三紀沉積巖褶皺而成,構造較複雜。包括幾條平行山脈以及從西向東逐漸變窄的若幹山間高原、深谷和盆地。大阿特拉斯(高阿特拉斯)山體最為高大,在摩洛哥境內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高峰圖蔔加勒山達4165米,許多高峰陡峭挺立,由中新世後噴出的安山巖構成;東延至阿爾及利亞境內,稱撒哈拉阿特拉斯,,高度略低,是阿爾及利亞北部和南部撒哈拉地區間的界線;至突尼斯境內稱貝薩山和突尼斯山,地勢起伏不大,表現為丘陵和高原。外阿特拉斯山(前阿特拉斯)位於大阿特拉斯山以南,范圍較小,高度較低,最高峰艾克利姆山海拔2531米。中阿特拉斯山在大阿特拉斯山以北,二者大致平行,兩山之間是土地肥沃的穆魯耶河谷地,最高峰佈納塞爾山海拔3340米,受河流切割,地表起伏較大。裡夫阿特拉斯是最北一列山脈,位於地中海沿岸,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地勢起伏很大;向東經阿爾及利亞到突尼斯西北部,稱為泰勒阿特拉斯,由於深谷切割,山體陡峭,最高峰朱爾朱拉山海拔2308米。撒哈拉阿特拉斯與泰勒阿特拉斯之間為旭特高原,是阿特拉斯山系中最大的山間高原,東西綿延700公裡,西高東低,西寬東窄,地表起伏不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內景觀單調,氣候幹燥,鹽沼眾多,盛產阿爾法草。整個阿特拉斯山區森林面積約800萬公頃,主要分佈在比較濕潤的北坡,特產栓皮櫟以及綠櫟,雪松等。水力資源豐富,可供灌溉和發電,礦藏有磷酸鹽、鐵等。居民主要是柏柏爾人,多以農、牧業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