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轄市,蘇北濱海棉區新興工業城市。位於省境東部,新洋港河與串場河交會處。轄城區、效區及射陽、大豐、阜寧、建湖、濱海、響水6縣。面積1.4983萬平方公裡,人口771.93萬;其中市區面積1728平方公裡,人口135.07萬。漢元狩年間(西元前122~前117)置鹽瀆縣。三國廢。晉太康二年(西元281)複置。東晉義熙年間(405~418)改名鹽城縣。1983年設市。鹽城設縣之初,縣城緊逼海岸,環城皆為鹽場,是當時中國主要海鹽產地。產鹽最盛的隋唐時代,曾是是國傢賦稅主要來源,有“天下之富,鹽利居半”之說。宋天聖年間(1023~1032),范仲淹任泰州鹽官,征集4萬勞力,築海堤,稱“捍海堰”。後人為紀范仲淹,將這一海堤及此後陸續修築的北起阜寧、南至海門綿延數百裡的海堤統稱為范公堤。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南支奪淮入海後,海岸向海外推移。至清咸豐五年(1855)距海已有75公裡。海遠鹵淡,漸不宜鹽,2000年來以鹽城為中心的淮南鹽業日趨衰落,逐漸為植棉業取代。20世紀初期開始墾殖經營,現已成為蘇北濱海平原棉花集散中心,並擁有軋花、棉紡織、機械、化學等工業部門。80年代以來興起電子工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收錄機生產基地之一。有公路和內河航線與南通、揚州、南京、淮陰等城市相通。市內有抗日軍政大學五分校舊址、新四軍重建軍部原址紀念館和紀念塔等革命紀念地。市屬射陽縣已批準為沿海經濟開放區,棉花總產量居全國各縣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