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的古城和現代革命聖地,陝西省延安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陝北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中部,三山(鳳凰山、寶塔山、清涼山)鼎峙,二水(延河、南川河)環抱。面積3556平方公裡,人口30.32萬。從秦漢至唐宋,延安及其附近地區“東帶黃河、西控靈夏”,為陝北的交通要衝,延安城成為遮罩關中,防禦北方民族侵擾的軍事重鎮。秦設高奴縣,西魏置延州,隋改膚施縣,宋升延安府,元改為路,明、清複為延安府治,辛亥革命後仍稱膚施縣。1936年改延安縣,19337年設延安市,為陜甘寧邊區首府。此後十年間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1949年撤市並入延安縣,1972年恢復延安市,1975年又將延安縣並入。

  延安舊城位於延河西岸鳳凰山麓,因日軍轟炸和國民黨破壞,城內建築幾毀,僅剩古城墻和抗日戰爭時期所建窯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確定延安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革命的紀念性城市,並逐步改建和擴大瞭市區范圍,北到棗園,東到橋兒溝,南達七裡鋪,又在延河和南川河上修建瞭幾座大橋,使市區連成一體。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賓館等矗立於舊城區幹道上,窯洞則排立於山麓和黃土坡上,反映瞭延安地方建築特點。20世紀50年代以來,延安工農交通運輸業發展較迅速。工業有電力、機械、化肥、汽車修配、紡織等。除分佈在舊和新市區外,城東北20多裡的姚店和城南的杜甫川也已形成新的工業區。毛紡廠所產地毯行銷國內外。農產以小麥、玉米為主;牛、馬、驢和山羊有很大發展。以延安為中心的公路幹線南通西安,北達棕包頭,東連太原,西接銀川。延安通往西安的鐵路長334公裡,已於1911年底建成。民航班機直達北京、西安、太原、榆林等地。

  1958年建立的延安大學為陜北地區的最高學府,延安醫學院也初具規模。延安革命舊址有140多處,1937~1947年中共中央和中央領導曾先後在鳳凰山麓、楊傢嶺工作和居住,中央軍委、八路軍總司令部則在棗園和王傢坪。1941年八路軍三五九旅開墾的南泥灣在延安東南45公裡。寶塔山上的唐代九層古塔,高44米,為延安市區的標志。清涼山下的萬佛洞保存有唐宋時期的精美石刻。

延安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