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上指瑪納斯、艾蘭、艾裏克等湖群,過去曾為鹽湖,現已基本乾涸。位於準噶爾盆地西部。湖盆範圍位於北緯45°~46°,東經85°30′~86°30′,不包括瑪納斯河下遊的大拐、小拐等葦湖沼澤。瑪納斯系最近湖名。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出版的《西域圖志》稱“額彬格遜淖爾”,清嘉慶年間(19世紀初)出版的《西域水道記》稱“阿雅爾淖爾”,此名沿用至1951年出版的地圖。1953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新圖》改稱帖勒裏湖,帖勒裏一名系《西域水道記》對艾蘭湖的稱呼((原文稱“稱裡淖爾”),系瑪納斯湖西南的小湖。直至1962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才改稱瑪納斯湖。瑪納斯湖為湖群中最大湖,形似鞋底,呈東北—西南向,長50公裡,寬10~15公裡,面積約550平方公裡,湖面海拔257米,湖水補給原有瑪納斯、金溝、寧傢等河,更早還有呼圖壁河;有時還接納準噶爾西部山地南部河流的洪水。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瑪納斯河中遊大規模開墾,河水引入灌區,湖水已逐漸幹縮,湖區絕大部分已結晶成鹽。僅西南角偶有洪水入湖。艾蘭湖位於瑪納斯湖西南,早已幹涸,地表有鹽結晶。據19世紀末外國考察者記載,當時艾蘭湖有水,湖東岸曾有長約70公裡的霍爾河(蒙古語意為咽喉河),1940年已幹涸。艾裡克湖在瑪納斯湖西北10公裡,補給來自白楊河,由烏爾禾盆地穿過峽口而入;湖盆三面環山,西南開敞,東面受單面山阻隔,從地形與構造看,與瑪納斯湖似無聯系。瑪納斯湖之東還有達巴松淖爾,為早已幹涸之鹽湖,已作鹽場利用。

  1964年地質工作者在湖盆北部烏爾禾一帶采集到準噶爾翼龍(大型能飛行的爬行動物,生活於湖面,采食魚蝦)、克拉瑪依恐龍、烏爾禾劍龍、魚鱉等生物化石,這類生物生存於早白堊紀;根據巖石及動物群分析,當時湖盆周圍為淡水湖泊。根據湖盆附近沉積物及階地分佈,第四紀時湖盆范圍仍很大,第四紀初曾為烏倫古河尾閭。第四紀晚期以來,湖盆逐漸縮小,在沙丘間遺有許多鹽湖。《西域圖志》及《西域水道記》均推斷阿雅爾湖與艾比湖過去可能聯成一體,已為湖盆附近沉積物及階地分佈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