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特區之一,東南沿海對外貿易港口,福建省第2大城市,省轄市,著名僑鄉和港口風景旅遊城市。位於省境南部,九龍江入海口處。轄6區及同安縣。面積1516平方公裡,人口111.86萬;其中市區面積555平方公裡,人口60.31萬。內歸僑和僑眷約10萬人。廈門別稱鷺島。宋太平興國年間稱嘉禾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防倭寇入侵,在島上修築城堡,稱“廈門城”。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以廈門為“抗清複明”、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基地。1665年改廈門為思明州。鴉片片戰爭後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933年設市。1980年辟為經濟特區。1984年春,廈門經濟特區從2.5平方公裡的湖裡工業加工區擴大到廈門全島。

  廈門原為海島,1953~1955年建海堤,從大陸杏林跨海峽,經集美鎮通向島北端高崎,長達5公裡。1957年鷹廈鐵路建成通車,廈門島遂與大陸連成一體。市境地勢自南向北傾斜,主要由丘陵和平原組成,丘陵多分佈在南部,海拔大都在200米以下。雲頂巖海拔341米,是全島最高點。平原主要分佈於北部,由海浪沖積而成。沿海分佈寬窄不一的淤泥質或沙質海灘。氣候暖熱濕潤,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21.2℃,2月均溫12.4℃,8月28.4℃。因處於臺灣雨影區,降水較少,年降水量1015毫米。植物可終年生長,還可引種熱帶經濟作物。

  廈門自高集海堤建成後,城市建成區由本島發展到大陸。1958年開辟瞭杏林工業區,現已初具規模,1989年與海滄地區同辟為臺商投資區。建立經濟特區後,在湖裡興辦瞭加工區,引進先進技術,發展電子、精密機械、儀器儀表、精細化工、紡織、食品、服裝等工業。傳統工藝品以珠繡最著名,暢銷東南亞市場。1982年又開辟筼簹湖兩岸新市區。廈門港位於上海—香港和廣州的海上航線中心,港闊水深,避風少霧,常年不凍,往來於菲律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均甚方便。在市區與鼓浪嶼之間可停泊5000噸級輪船。東渡新港建成4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鷹廈鐵路建有支線通向東渡港,實行海陸聯運。廈門公路大橋為中國首座跨海大橋,1991年5月已通車。廈門國際機場已建成通航,先後辟有通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檳城、香港、廣州、上海、北京和福州等地的12條航線。廈門港亦為優良漁港,海域漁場面積大。同安出產珍稀魚類文昌魚。

廈門市區

廈門港

  廈門依山面海,風景幽美,氣候溫和,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之稱。市內多名勝古跡,著名的有日光巖、菽莊花園、南普陀、萬山巖和植物公園、虎溪巖和白鹿洞、集美鰲園和集美學村等以及鄭成功遺跡和鄭成功紀念館。廈門又是福建著名文化城市,有廈門大學、集美航海專科學校等大專學校和以海洋科學為主的科研機構。已故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瞭集美學校、集美航校以及廈門大學,為發展科學文化做出瞭卓越貢獻。集美建有陳嘉庚先生銅像和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