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河西走廊最大城市,武威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甘肅省人口最多、農業人口最稠密的縣級市。位於河西走廊東段。面積5081平方公裡,人口84.91萬。武威郡城原是匈奴所築故蓋臧城,後訛為姑臧。從西漢至宋,除北魏改名林中縣治外,均為姑臧縣治。三國時魏始移涼州治於此,晉至唐屬涼州武威郡治。西夏為西涼府治,元屬永昌路西涼州,明屬陝西行都司涼州衛。清始改為涼州府治武威縣。辛亥革命後廢府存縣。1985年改市。

  武威城區位居河西走廊最大大的武威綠洲中心,為河西走廊東段門戶,歷史時期“絲綢之路”孔道,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海拔約1530米,年均溫7.7℃,1月均溫-8.7℃,7月均溫21.9℃。年降水量158毫米,屬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城郊有汽車和拖拉機修理、礦山機械、亞麻紡織、水泥制品、地毯、皮革等企業。蘭新鐵路與甘新公路經此,並有幹(塘)武(威)鐵路與包蘭鐵路相連。

  武威城內有明建文廟,收藏大量文物,以公元1094年刻立的西夏碑最著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有唐建大雲寺、羅什寺塔。城北1公裡的雷臺漢墓為史稱“天馬行空”的東漢銅奔馬及金、銅、玉等231種器皿的出土處。城西北2.5公裡有宋、元2代建的海藏寺、西涼皇娘娘臺及齊傢文化遺址,均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南約40公裡的天梯山石窟(又名大佛寺或天梯寺)始鑿於北涼王沮渠蒙遜時期(401~432),北魏、隋、唐以至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新建或重修。石窟群開鑿在紅砂巖陡崖上,今存3層26窟,其中有8窟內藏壁畫和塑像。規模可與敦煌千佛洞、安西萬佛峽相比。有高約30米的石雕大佛坐像,但頭、臂、手等部分已遭破壞。山上原有廣善寺,又名石窟寺。1959年因修建黃羊河水庫,窟址屬淹沒區,除大佛像仍保留外,其餘窟存佛像、漢藏寫經及絹畫等,已於1957年分別遷往甘肅省博物館和中央文化部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