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長江上遊,面積26萬餘平方公裡,占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

  地質與地貌 四川盆地屬揚子準地臺四川臺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向及北西向兩條構造線控制,構成瞭典型的菱形盆地,廣元、雅安、敘永、雲陽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裡,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裡。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線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線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遊水系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瞭現今之地貌形態。

  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谷,嶺谷高差都逾500~1000米,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龍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巖,其次為板巖、片巖、結晶灰巖、石英巖、砂泥巖和礫巖,局部有花崗巖和玄武巖。石灰巖分佈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巖發育而成。由石灰巖、玄武巖、花崗巖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巖、礫巖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各遊覽勝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匯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向心狀水系。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巖與泥巖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佈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四川紅層盆地

  氣候 四川盆地地形閉塞,氣溫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最冷月均溫5~8℃,較同緯度的上海、武漢及緯度偏南的貴陽高2~4℃。極端最低溫-6~-2℃。霜雪少見,年無霜期長280~350天,位於長江河谷中的長寧全年無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於5月底,夏長4~5個多月,最熱月氣溫高達26~29℃,長江河谷近30℃,盆地東南部極端最高溫往往超過40℃,重慶、彭水曾出現44℃,故重慶亦為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之一。盛夏連晴高溫天氣又造成盆地東南部嚴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溫16~18℃。10℃以上活動積溫4500~6000℃,持續期8~9個月,屬中亞熱帶。東南部的長江河谷超過6000℃,如綦江超過6100℃,相當於中國南嶺以南的南亞熱帶氣候。盆地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線分佈呈現同心圓狀。盆地邊緣山地氣溫具有垂直分佈特點,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氣溫遞減0.55℃和0.61℃。峨眉山頂年均溫僅3℃,10℃以上活動積溫586℃,氣候上相當於寒溫帶和亞寒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邊緣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樂山和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500~1800毫米,為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但冬幹、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於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達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區霧大濕重,雲低陰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國霧日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之高也為中國之冠。盆地年日照僅900~13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為中國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說。

  植物與動物 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谷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鐘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谷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萁、裡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縉雲山分別設立瞭自然保護區。盆地東南緣的酉陽還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達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刺果米櫧、青岡、曼青岡、包石櫟、華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頭茶、楨楠、潤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800米以下。其次有馬尾松、杉木、柏木組成的亞熱帶針葉林及竹林。邊緣山地從下而上是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寒溫帶山地針葉林,局部有亞高山灌叢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國動物種類最多、最齊全的地區之一。據統計,除魚類外,盆地底部共有動物417種,盆地西緣、北緣和南緣山地分別為487種、317種與288種,其中經濟動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緣山地是中國特有而古老動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區,屬於一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灰金絲猴、白唇鹿等。還有珍貴特有動物小熊貓、雪豹、鬣羚、短尾猴、獼猴、毛冠鹿、水獺及鴛鴦、血雉、紅腹角雉、綠尾虹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盆地西緣的平武、青川、北川、寶興、天全、洪雅、馬邊等地,均為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佈區。已設立唐傢河、王朗、臥龍(見臥龍自然保護區)、蜂桶寨、喇叭河等7處大熊貓、金絲猴等自然保護區。

  酉陽、馬邊、平武等盆地邊緣山地溪溝中的大鯢及長江、金沙江中的中華鱘、白鱘也為四川所特有,均屬國傢保護動物。

  自然資源與經濟概況 盆地有煤、鐵、天然氣、石油、鹽、芒硝、石膏、磷、鋁、硫及銅、錳、金、石墨、汞等礦產,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並有中國重要的鍶礦。川中鹽巖礦儲量達2~3億噸。盆地區水力資源蘊藏量近0.5億千瓦。工業集中,主要工業城市有成都、重慶、自貢、宜賓、內江、南充、瀘州等市。

  盆地為中國著名農業區。盆地分佈的紫色土面積達14萬平方公裡,具中性或中性偏堿,富含磷、鉀等礦物養分,質地適中,有較好的透水、通氣性。早在西漢時期,即開墾種植。

  盆地區的土地利用率高達30~40%以上,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產區。蠶桑、柑橘、油桐、白蠟、五棓子、銀耳、黃連等產量均居中國第一。

  自然地理分區 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為10萬和16萬平方公裡。邊緣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觀各要素過渡性明顯,如動植物組成上分別滲透瞭華中區、西南區、青藏高原區和華北區的成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分帶。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農業上水土流失嚴重。

  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組成物質新而單一,多砂泥巖與第四紀沉積物。氣候上屬中亞熱帶,熱量遠比邊緣山地為高,但降水量不及邊緣山地。植被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連片,夏伏旱和洪澇是這一地區最大災害。盆地底部又可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部分,三者以龍泉山和華鎣山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