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水系主要河流之一。上遊(撫州以上)又稱盱江。發源於武夷山脈西麓廣昌縣驛前鄉的血木嶺,納廣昌、南豐、南城、金溪、撫州、臨川、進賢、南昌等地支流後匯入鄱陽湖。全長312公裡,流域面積1.5811萬平方公裡。一般稱主支盱江為上遊,其間自南城至撫州有疏山、廖坊兩處火成巖壩段,以下為逐步開展的平原或丘陵;撫州以下為下遊,兩岸為沖積臺地,田疇廣闊。過柴埠口,撫河進入贛撫平原。至箭江口,撫河分為東、西兩支:東支為主流,經梁傢渡下泄,由青嵐湖入鄱陽湖;西支分而為三,,水系略顯混亂,大部分經向塘、午陽回歸主流,經整治後西支僅在大水年分洪,一般年份獨流入湖。下遊李傢渡水文站年均徑流總量為139.5億立方米,實測最大流量8490立方米/秒。流域內溪澗眾多,水勢跌蕩,水能蘊藏量約60萬千瓦。

  流域位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區,主要農作物為水稻、棉花、甘蔗、瓜果等,其中南豐蜜橘最負盛名。林地80餘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063萬立方米,其中武夷山林區和大王山林區為江西省主要木材產區,松、杉、樟、楓等為主要樹種;礦產有煤、鐵、銅、鉀、鎢、錫、鈾等。

  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利工程2.9267萬處,有效灌溉面積19.15萬公頃,占全流域耕地面積的79.7%;還建成瞭以洪門水電站為首的小型水電站150餘座,總裝機容量5.74萬千瓦,年發電18300餘萬度。航運工程有:①贛撫運渠。自焦石渠首利用總幹渠至天王渡後,辟航道至市汊街接贛江,溝通撫河及贛江水運,終年可通行機動船。②東幹渠航道。以東幹渠至柴埠口以下,至溫傢圳,構成與浙贛鐵路的聯運。從此,撫河西挽贛江,北攀浙贛鐵路,組成瞭有機的運輸網絡。為保護江西最大的糧倉贛撫平原,撫河下遊兩岸築成撫東、撫西兩大幹堤,護田6.4萬公頃。為減輕撫河下遊圩堤及梁傢渡鐵路橋的洪水威脅,在撫河左岸箭江口處興建瞭箭江口分洪閘,設計過閘流量1200立方米/秒,贛撫平原已成為“魚米之鄉”。

  撫河流域開發較早。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定居。古跡名勝有撫河上遊南城縣北的明建萬年橋,橋長411米,23孔,現仍可通行汽車。宜黃縣南有建於唐代的石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