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省省會,重要的輕工、外貿基地和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閩江下遊。轄5區及閩侯、永泰、長樂、連江、閩清、福清、平潭、羅源8縣。面積1.1968萬平方公裡,人口535.3萬;其中市區面積1043平方公裡,人口129.24萬。

  福州城建置始於西漢初,迄今已達二千多年。此後歷代福州均為都、郡、州、府、行省治所,政治、軍事中心。唐開元十三年(725)改閩州都督府為福州都督府。福州之稱始見於史,且“因州西北有福福山”(今董峰山)而得名。宋時編戶植榕,綠蔭滿城,故名榕城。又因城區有烏石山、於山、屏山3山鼎峙,別稱三山。鴉片戰爭後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辛亥革命後為閩侯縣建制。1946年成立福州市。

  市境位於盆地中,周為海拔600~700米的山嶺懷抱。閩江自西北向東南流入市境。因南臺島之阻,在侯官附近分為南北兩支,至馬尾匯流,向東北出盆地,復受瑯岐島之阻,分流入海。盆地中閩江支流甚多,以大樟溪為最。福州平原主要由閩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土地肥沃,為重要農業區。盆地內斷裂構造密集,近期仍有活動,歷史上曾發生多次強震。溫泉出露於北西向斷裂帶上。福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9.6℃,1月均溫10.5℃,7月28.2℃,年較差不大。降水豐沛,年降水量1342.5毫米。由於地處南亞熱帶北緣,地帶性植被為含有少量季雨林成分的常綠闊葉林。低丘和平原栽植有橄欖、龍眼、荔枝和柑橘等果樹。山地丘陵以紅壤和磚紅壤性紅壤為主。平原多為水稻土。

福州市區

  農業生產精耕細作,產量較高。平原以種植水稻為主,一年兩熟;山丘多種甘薯。經濟作物種類繁多,以茉利花為最重要,加工制成的茉莉花茶馳譽中外。

  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建立冶金、機械、電子、化工、醫藥、輕紡和建材等工業部門,並擴建瞭電力、造紙等工業。80年代初期引進外資和技術設備,創辦瞭福日公司電視機廠和福州膠合板廠等。手工藝品歷史悠久,主要有壽山石雕、脫胎漆器等。其他有軟木畫、木雕、角梳、雨傘等。

  福州河海交通方便,既是閩江流域物產集散中心,又是海上運輸物資的轉運站。福州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與這一有利地理條件密切相關。20世紀50年代以後,修建瞭來福鐵路和福廈等公路,整治瞭閩江航道,興建瞭馬尾港碼頭,開辟瞭通往北京、上海、廣州、南昌、武漢、惠陽及香港等航空線。福州航標區已建成臺灣海峽北部航標鏈。1990年又開辟瞭福州至印尼的海上新航線。1984年福州被列為全國沿海14個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已辟1.8平方公裡為臺商投資開發區。馬尾於1985年列為經濟技術開發區。

福州市馬尾經濟技術開發區

  市內有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學院、福建醫學院、福建中醫學院、福建省農科院、中國科學院物質結構研究所等多所高等學院和科研機構。名勝古跡有鼓山、於山、西湖等。西郊有黃鐘英將軍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