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昆侖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裡。“柴達木”為蒙古語,意為“鹽澤”。

  地質地貌與水文 盆地基底為前寒武紀結晶變質巖系。盆地形成可上溯至華力西運動,普遍沉降發生在早侏羅紀之後。第三紀漸新世以來大面積強烈斷陷,盆地內形成巨厚的山麓相與河湖相沉積,絕大部分地面為晚新生代沉積所覆覆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海拔自3000米漸降至2600米左右。地貌呈同心環狀分佈,自邊緣至中心,洪積礫石扇形地(戈壁)、沖積-洪積粉砂質平原、湖積-沖積粉砂粘土質平原、湖積淤泥鹽土平原有規律地依次遞變。地勢低窪處鹽湖與沼澤廣佈。盆地西北部戈壁帶內緣,比高百米以下的壟崗丘陵成群成束。盆地東南沉降劇烈,沖積與湖積平原廣闊,主要湖泊如南、北霍魯遜湖和達佈遜湖等都分佈於此。柴達木河、素林郭勒河與格爾木河等下遊沿岸及湖泊周圍分佈有大片沼澤。盆地東北部因有一系列變質巖系低山斷塊隆起,在盆地與祁連山脈間形成次一級小型山間盆地,自西而東有花海子,大、小柴旦,德令哈與烏蘭等盆地,這小滂地中的河流分別註入其低窪中心的湖泊中。河流大部為間歇性,總計100條河流中常流河僅10餘條,主要分佈於盆地東部,西部水網極為稀疏。盆地內湖泊水質多已咸化,共有大小鹽湖20餘個。

  氣候 柴達木盆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以幹旱為主要特點。年降水量自東南部的200毫米遞減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30~40%,最小可低於5%。盆地年均溫均在5℃以下,氣溫變化劇烈,絕對年溫差可達60℃以上,日溫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間可降至0℃以下。風力強盛,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可達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現40米/秒的強風,風力蝕積強烈。

  景觀 柴達木盆地自然景觀為幹旱荒漠,主要土類為鹽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後者主要分佈於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澤土一般均有鹽漬化現象。植被稀疏,種類單純,總共不足200種,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和草本為主,鹽生植物較多。植被結構簡單,約有6/10的群叢系由一個或幾個種組成。在山麓洪積扇和沖積-洪積平原上以勃氏麻黃、梭梭和紅砂灌木所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為主;在鹽性沼澤及鹽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形成草丘,其中占優勢的有深紫針藺、絲藨草與黑苔草等鹽生植被;鹽湖與沼澤外圍以蘆葦與賴草為主。

柴達木盆地西部的風蝕丘陵

  柴達木盆地動物區系具有蒙新區向青藏區過渡的特征。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駱駝、野驢、野犛牛、黃羊、青羊、旱獺、狼、馬熊、獐、狐、獾等。由於墾殖和捕獵,目前野生動物大為減少,有的瀕於絕跡。

  人文概況 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已探明礦點200餘處,計50餘種,其中鹽、石油、鉛鋅和硼砂儲量尤豐,食鹽總儲量達600億噸左右。芒硝、鉀鹽、硼酸鹽具有工業開采價值,如察爾汗鉀鹽廠已成為中國重要化工原料基地。盆地內儲油構造廣佈,西部有重要油氣聚集帶。錫鐵山鉛鋅礦是中國目前已知最大鉛鋅礦。盆地現有耕地約4.66萬餘公頃,集中於東部和東南部綠洲地帶,以產糧食、油料為主,單產較高,如1978年香日德農場在試驗田上曾創春小麥畝產1013千克世界最高紀錄。

  交通事業已初具規模,青藏鐵路已通車至格爾木市,公路初步成網。出現瞭格爾木市、冷湖鎮、大柴旦鎮和茫崖鎮等一批新興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