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時期和商周的九州及漢十三州之一;魏晉南朝長江下遊的要州和經濟基地;隋唐以後,為重要的經濟都會(見隋唐都市)。

  自漢武帝設揚州刺史部,至魏晉初,揚州轄境廣闊,幾乎包括今之蘇、皖、浙、贛、閩五省。晉惠帝時,分西部置江州。東晉南渡,分江北、江西置僑州郡。宋初,分江南部分郡縣隸南徐州和南豫州。孝建元年(454),又分東南置東揚州,轄境日蹙。大明三年(459),廢揚州,以其地為“王畿”,東揚州為揚州。八年改回。永光元年(4655)省東揚州,梁、陳又置。最多時領郡十八,最少時僅領三郡。

  魏、吳相爭時,揚州二分:魏領合肥以北,治壽春;吳領合肥以南,初無固定治所,後治建業。西晉統一,仍吳舊治,後避愍帝司馬鄴諱,改名建康。東晉治建康西州城。宋大明初移治建康東府城,齊、梁、陳沿其制。建康故城在今江蘇南京市,為六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揚州地處長江下遊,臨淮倚江,交通便利,隨著東南地區的開發,軍事、經濟地位日益重要,成為魏、吳激烈爭奪之地。東晉南朝,揚州作為“王畿”,地位在諸州之上,號稱“神州”。建康城內一直屯駐重兵,刺史常兼驃騎、車騎、鎮軍、中軍、撫軍等中樞將軍號,成為外抗侵略,內防叛亂的軍事重鎮。揚州物產豐富,三吳地區尤為著名糧倉,手工業、商業十分發達,成為保障偏安朝廷生活穩定的重要經濟基地。因此偏安朝廷始終非常重視揚州。東晉宋初,揚州刺史多由宰相兼領。此後,為瞭便於控制,一方面分割揚州,行削弱之策;一方面專任宗室,使大權不旁落。因此,基本維持瞭揚州的穩定。

  十六國、北朝亦置揚州。前秦揚州治下邳(今江蘇邳縣南),東魏北揚州治陳郡(今河南沈丘),北齊揚州治淮南(今安徽壽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