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萬曆(1573~1619)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三戰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損失。

  寧夏之役 即鎮壓哱拜之亂。哱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曆初為遊擊將軍,統標兵傢丁千餘,專制寧夏,多蓄亡命。萬曆十七年,以副總兵致仕,子哱承恩襲職。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哱拜自請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見各鎮兵皆出出其下,歸途取路塞外,戎兵亦遠避之,因益驕橫,有輕中外之心。巡撫黨馨每抑裁之,並核其冒餉罪,哱拜因於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哱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暘叛亂,殺黨馨及副使石繼芳,縱火焚公署,收符印,發帑釋囚。協迫總兵官張惟忠以黨馨“扣餉激變”奏報,並索取敕印,惟忠自縊死。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以哱承恩、許朝為左右副總兵,土文秀、哱雲為左右參將,占據寧夏鎮,刑牲而盟。出兵連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今寧夏靈武)等城,惟平虜堅守不下。叛軍又以許花馬池一帶聽其住牧為誘鉺,得套部蒙古首領著力兔等相助,勢力越加強大,全陜震動。三月四日,副總兵李昫奉總督魏學曾檄,攝總兵事進剿,但叛軍恃套部蒙古支持;勢甚強。此後,明朝特調副將麻貴馳援,貴率蒼頭軍在攻城同時,阻擊套部蒙古,斬獲甚多。四月,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禦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七月,麻貴等搗毀套部大營,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各路援軍在代學曾為總督的葉夢熊的統帥下,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並,九月十六日劉東暘殺土文秀,哱承恩殺許朝,後周國柱又殺劉東暘。軍心渙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後又圍哱拜傢,拜闔門自盡,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播州之役 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裡。自唐楊端之後,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歷初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歷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龍之亂舉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對策。因此應龍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十個屯堡與城鎮,搜戮居民,奸淫擄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撫譚希思於綦江、合江(今四川瀘州東)設防。次年,貴州巡撫江東之令都司楊國柱率軍三千進剿,失利,楊國柱被殺。明廷罷江東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禦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三省兵事,並調劉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每路約三萬人。劉進兵綦江,連破楠木山、羊簡臺、三峒天險。又敗應龍之子朝棟所統苗軍。其他幾路明軍也取得勝利。三月底,劉攻占婁山關,四月,楊應龍率諸苗決死戰,又敗。進占楊應龍所依天險之地龍爪、海雲,至海龍囤(今遵義西北),與諸路軍合圍之。六月,劉又破大城。應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自縊,子朝棟等被執,明軍入城,播州平。後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朝鮮之役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戰。萬歷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占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漢城(今首爾)。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軍隊望風而潰。李昖逃奔平壤,後又奔義州(今新義州東北)。日軍進占王京後,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庫。又攻入開城、平壤。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朝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但援軍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遊擊史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僅以身免。明廷得敗訊後,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集四萬兵馬赴朝。次年正月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部,獲平壤大捷,此後又復開城,扭轉戰局。後又進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裡的碧蹄館因輕敵中伏,損失慘重。三月,劉、陳璘率軍抵朝。明軍扼臨津、寶山等處,並斷日軍糧道,日軍缺糧,不得不放棄王京,退縮至釜山等地,開始與明軍談判。明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和議。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為界等無理要求,談判破裂。二十五年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明神宗朱翊鈞下石星等於獄,以邢玠為薊遼總督,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陜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水路陳璘,分道向釜山挺進,陳璘與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打敗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八月,豐臣秀吉死,日軍撤兵,中朝聯軍乘勢進擊,日軍大敗。但李舜臣和明軍老將鄧子龍也在與日軍的海上會戰中犧牲。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

  三次戰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史載:“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經此三次戰役後,明朝元氣大傷,成為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