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鎮親征瓦剌軍反被俘虜的事件。以發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南),故名。此事變後,瓦剌勢力大振,明北邊長期處於被動挨打局面。

  正統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四年,也先稱太師淮王,盡有各部。正統十四年七月也先率軍大舉南下,攻擾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明英宗在司禮監太監王振挾持下,不顧朝臣反對,倉猝率軍五十餘萬親征,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風雨大至軍糧不繼,兵士死亡枕藉。八月初一到到達大同,王振因前方敗報踵至,驚慌失措,揮軍急退。歸途中,王振為瞭炫耀鄉裡,不聽大同總兵郭登堅請英宗速入紫荊關的建議,反邀英宗至蔚州(今河北蔚縣),以訪其傢。行四十裡後,又恐大軍過境損壞傢中莊稼,復令軍隊轉道宣府。十三日至土木堡,諸將計議入懷來城據守,但王振以輜重車千餘輛未至,不肯聽從,下令就地宿營,遂被瓦剌軍包圍。土木堡旁無水泉,明軍掘井深二丈餘仍無水,將士饑渴,疲憊不堪。十五日,也先遣使議和,英宗許之。瓦剌軍詐退,王振立即傳令移營就水,明軍逾越壕塹而出,陣勢混亂。南行未及三四裡,瓦剌軍發動四面圍攻,勁騎呼嘯而入。明軍大潰,死者蔽野塞川。英宗突圍未成,被擄北去(見奪門之變)。扈從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五六十人被殺。王振也在亂軍中為護衛將軍樊忠以長錘擊死。明軍死亡過半,騾馬二十餘萬匹與大量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