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運輸始自清末,辛亥革命前已有鐵路約九千二百九十二公裡。民國時期有所發展,到1946年鐵路全長兩萬六千八百五十七公裡。

  中國最早的鐵路是1876年英國怡和洋行擅築的吳淞鐵路,次年由清政府贖回拆除。1880年,中國開始自築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長十公裡,於次年通車。後清政府相繼設立鐵路總公司、郵傳部等機構,規劃全國主要幹線,並屈從於帝國主義爭奪中國路權的壓力,分別與各國簽訂大量鐵路借款合同。至1911年,全國共築鐵路幹幹線和支線約九千二百九十二公裡,其中外國直接占有的三千七百一十八公裡。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設立交通部,主管全國路政。孫中山提出十年內築路十萬公裡的設想,因政權很快被袁世凱竊取,未能付諸實施。1915年,北洋政府在取締清末設立的絕大多數省級商辦鐵路公司後,將一萬一千五百五十公裡鐵路建築權出賣給帝國主義。20年代初,交通部統一全國鐵路會計制度和統計制度,規定鐵軌和機車標準。初步改變瞭帝國主義控制下鐵路建築和管理的混亂狀況。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十六年間,新築成的鐵路有四千公裡左右,平均每年二百五十公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交通部,收回已成鐵路管理權,並通過整頓路務,更新瞭鐵路設備,改善瞭經營,對新建鐵路,在清理舊債基礎上,采取官僚資本與外國資本聯合投資的方式。“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從中國奪取並加上後來修築的共約兩萬公裡鐵路,成為日本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工具。抗戰期間後方的鐵路建築,主要在西南地區。日軍控制下東北地區修築的鐵路則是基於軍事侵略的目的。在日本投降的前夕,國民政府管理的鐵路隻有一千四百公裡。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日軍占領的鐵路,由於蔣介石發動內戰,多數鐵路又遭到破壞。1927~1948年,國民政府興建的線路隻有兩千六百七十九公裡,平均每年築路一百二十八公裡,為北洋政府時期平均每年築路裡數的一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共有鐵路五十八條,全長兩萬六千八百五十七公裡,主要分佈在東北和沿海地區。

滬寧鐵路上的客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