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隋唐時期北方諸操突厥語遊牧部落的泛稱。首先解讀8世紀突厥文碑(類似北歐的魯尼runic字體)獲得成功的丹麥學者湯姆森認為即Tölis的音譯,此說現仍為許多學者採用。又作狄曆、丁零、敕勒。其車輪高大,輻數至多,故又被稱為高車。近年有些學者提出,這些名稱除高車而外無非是Turk一名的漢語對音,故其與突厥實際上是一個族,分裂為兩個部落群而已。其語言、風俗,與突厥相同;亦與突厥一樣,崇拜狼圖騰。史稱其為“匈奴之苗裔”。

  44世紀末,柔然汗國興起,與高車為敵。時高車有六姓,著名的有斛律部、袁紇部(即Uiγurs)。柔然第一代可汗社侖攻入其地時,幾為斛律部首領倍侯利及其部眾所敗沒。倍侯利投歸北魏後,北方人仍將他看作英雄。北魏北征柔然,亦時與高車發生沖突。5世紀上半期,高車部落紛紛南遷漠南,達數萬或數十萬落。畜牧蕃息,漸知農耕,通過朝貢與貿易,北魏從他們那裡獲得大量的牲畜與畜產品。北魏調發高車兵南征,高車不願南行,共推袁紇部樹者為主,叛歸漠北。繼而樹者復降北魏。5世紀下半期,高車分為十二姓,副伏羅部最強盛。其首領阿伏至羅與柔然發生爭執,率眾十萬餘落西徙至前部(即高昌)西北,自立為王,國人號之“候婁匐勒”,意為大天子,是為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鐵勒政權。它受到西方的愸噠,與東方的柔然的夾攻,結好於北魏。至6世紀30年代,復為柔然所滅。

  北朝末,鐵勒部落繁多,分佈更廣,北到貝加爾湖,西到裡海,遍及漠北草原,史稱“自西海之東,依據山谷,往往不絕”,各有部帥,而不相統屬。柔然汗國衰落,鐵勒諸部起兵反抗,但遭到以阿史那土門為首的突厥的邀擊,結果五萬落餘降附突厥。土門建立突厥汗國後,鐵勒諸部受其役屬,鐵勒牧民成為突厥騎兵的重要成分,東西征討,皆資其用。隋時,東、西突厥分立後,鐵勒亦分屬兩部。其西邊部落除遊牧外,亦漸從事農業種植。6世紀末,隋擊突厥於漠北,鐵勒部眾亦隨之分散。7世紀初,西部鐵勒起兵反抗西突厥,敗泥利可汗。605年,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殘酷鎮壓鐵勒諸部的反抗,集其首領數百人盡殺之。鐵勒諸部遂共推契苾部首領歌楞為易勿真莫何可汗,據貪汗山(今新疆吐魯番北部博格多山);又推薛延陀部首領乙失缽為也咥可汗,居燕末山,為小可汗。這是鐵勒建立的第一個部落聯盟,而以契苾、薛延陀兩部為盟主。契苾部的統治范圍達到瞭今吐魯番盆地。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被驅逐後,便入朝並留居於隋,達頭之孫被立為射匱可汗,西突厥復振,契苾、薛延陀兩部去掉可汗稱號,鐵勒諸部復受突厥統治。

  隋唐時期散處磧北、西域的鐵勒部落,見於記載的主要有薛延陀、契苾、回紇、同羅、渾、思結、斛薛、奚結、阿跌、白霫等。唐初鐵勒諸部中,薛延陀最強,其酋領夷男曾建汗國,受唐冊封為真珠毗伽可汗,統有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白霫等部,這實際上又是一個以薛延陀部為盟主的鐵勒諸部落聯盟。貞觀初,他們屢次反抗東突厥頡利可汗。鐵勒諸部的抗擊頡利,大大有助於唐朝在630年(唐貞觀四年)平定東突厥。646年,唐滅薛延陀汗國,唐太宗至靈州,接見鐵勒諸部的使者。次年,唐以其部落,置為州府: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多濫葛部為燕然都督府,仆骨部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部為幽陵都督府,同羅部為龜林都督府,思結部為盧山都督府:渾部為皋蘭州,斛薛部為高闕州,阿跌部為雞田州,契苾部為榆溪州,奚結部為雞鹿州,思結別部為蹄林州,白霫部為寘顏州。鐵勒等部曾於630年尊唐太宗為“天可汗”,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辟至唐的通道,命名為“參天可汗道”。

  7世紀80年代,後突厥汗國興起,鐵勒諸部重新受突厥統治。8世紀40年代,回紇勃興,據有後突厥汗國故地,這又是一次以回紇部為盟主的鐵勒部落聯盟。9世紀40年代,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所破,部眾西遷。後來,契丹族逐漸統有大漠南北,鐵勒一名就消失不見瞭。

  

參考書目

 岑仲勉:《突厥集史》,中華書局,北京,1958。

 馬長壽:《突厥人和突厥汗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