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朝廷掌宗廟禮儀之官。本名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為太常;一說西漢初名太常,惠帝改為奉常,景帝時恢復舊稱。新莽改名秩宗。東漢複稱太常。

  太常的主要職責,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廟和朝會、喪葬等禮儀。祭祀時充當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寢廟園陵及其所在的縣。太常每月要巡視諸帝陵墓一次。漢代因太常事重職尊,其位列於諸卿之首。西漢時多以列侯任該職。由於該官涉及宗廟和典禮,在其位者動輒見咎。從武帝到西漢末,太常常因過錯而削爵免官的達二十餘人。

  太常之秩為中二千石,有丞,並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等十幾個屬官。東漢時省去十屬官,任太常的人也不必為列侯,並多以名儒如桓榮、丁鴻等擔任這一職務。

  另外,兩漢時博士亦屬太常。對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薦舉,都由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為培養、拔擢通經學的官吏人才的一個重要機構(見太學)。

  魏晉至明、清,歷代太常職掌基本與漢同。唯屬官博士及太樂、太史、太卜、太醫,則先後分出,轉屬他司。太常遂成專掌祭祀、禮儀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