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上海買賣有價證券的市場。1912年以後,國人組織股份有限公司逐漸增多,股票流通漸廣,於是上海自發地形成瞭以茶樓為日常聯絡點的股票買賣市場。1914年,上海十二傢股份有限公司在九江路設立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以彼此對做方式進行政府公債、鐵路債券、公司股票、外國貨幣等買賣。1919年2月,經該公會會員大會議決將其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1920年5月經農商部批準開始營業,資本三百萬元,經紀人五十五名,主要經營政府公債。開業之初遇到交易所風潮以及內戰的影響響,幾瀕於危。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以發行債券來彌補財政赤字,於是債市交易轉趨活躍。1933年5月,受並證券物品交易所之證券部分,上海所有債券行市遂告統一。此後交易數額日趨增加,特別是公債交易很活躍,因之有公債市場之稱。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該所宣告停業,並奉令遷漢口營業,嗣以戰事拖延,終未開業。抗戰勝利後進行清理。1946年9月,另設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十億元,經紀人兩百三十四名,以本國企業發行之股票債券為主,兼及政府發行之公債與外商在華發行之證券,進行投機買賣,獲取暴利。1949年5月,國民黨軍隊撤離上海前夕,該所宣告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