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南京建立的資產階級革命政府。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到11月,已有十五個省區宣告獨立,相繼建立瞭地方起義政權。為瞭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全國統一的中央政府,各起義省區代表集會武昌,通過瞭《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提出在召集國民會議、頒佈憲法之前,組織臨時政府。12月29日,各省代表又在南京開會,選舉剛剛回國的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定國號為“中華民國”,五色旗為國旗,並並建立瞭中央政府機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的誕生,它不僅結束瞭二百多年的清朝統治,也結束瞭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南京臨時政府雖然包括瞭一部分立憲派和舊官僚,但它的領導權掌握在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手中。同盟會領導人在臨時政府中擔任瞭重要職務,黃興、王寵惠和蔡元培分別任陸軍、外交和教育總長,宋教仁任法制局局長,各部次長也均為同盟會的重要骨幹。1912年1月28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參議員中革命派占絕大多數。

  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頒佈瞭具有憲法效力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並享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和選舉及被選舉等權利。《臨時約法》關於人民權利和自由的一系列規定,反映瞭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精神。《臨時約法》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傢“三權分立”和“代議政治”的原則來構建中華民國的國傢制度;為瞭防止和限制袁世凱專權以保障民國,它還將原先的總統制改為內閣制。《臨時約法》集中體現瞭辛亥革命的積極成果,成為民主共和的象征和旗幟,在中國歷史上產生瞭深遠的影響。

  南京臨時政府發佈瞭一系列政策法令,如:禁止和廢除刑訊、跪拜、吸食鴉片、纏足、蓄辮等秕政陋習;制訂瞭保護私人財產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采取瞭改進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內容的措施;並以新聞言論自由取代封建時代鉗制言論的政策,這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瞭社會的進步。但是,南京臨時政府沒有實行任何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變革;反而對農民的自發鬥爭采取敵視的態度,這成為導致它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孫中山及臨時政府僚屬與唐紹儀會晤並合影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帝國主義列強表面采取“中立”態度,但實際上從政治、軍事和經濟等方面不斷對它施加壓力,並極力扶植擁有軍事實力的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以扼殺革命。革命陣營內部的立憲派、舊官僚和各種投機分子也竭力擁護袁世凱。尤為嚴重的是,領導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在取得政權之後日趨渙散,內部矛盾日益嚴重,妥協傾向不斷滋長。在內外重重壓力下,革命黨人幻想爭取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反正”,以換取革命早日成功。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瞭南北和談。袁世凱在得到孫中山將讓位於他的保證之後,加緊向清廷逼宮。1912年2月,清帝被迫宣佈退位,孫中山隨之辭職,袁世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並在京津等地制造兵變,以此為借口拒絕南下就職,迫使革命黨人放棄瞭建都南京的主張。3月,袁推唐紹儀出任國務總理,抵南京組織新內閣,接收臨時政府。4月1日,政府遷往北京。政權落到瞭袁世凱的手中。

  

參考書目

 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8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第1編第1卷,中華書局,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