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日軍第114師團一部,由易縣經紫荊關進攻淶源,企圖打通易(縣)淶(源)和淶(源)蔚(縣)公路,分割和封鎖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並阻止八路軍向北平(今北京)市郊發展。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以第1軍分區部隊和第3軍分區部隊一部,在地方遊擊武裝配合下,依託山區有利地形,採取遊擊隊廣泛襲擾與主力部隊機動出擊相結合的戰術,反擊日軍的進攻。3月21日,日軍一出動即遭遊擊隊和便衣隊的阻擊、側擊和尾擊,傷亡達100多名。日軍攻佔紫荊關後,又出動500餘人進佔王安鎮鎮。25日拂曉,軍分區部隊,以突然動作沖入該鎮,經兩小時激戰,斃傷日軍400餘人,隨即主動撤出戰鬥。26日,日軍增兵至2300餘人,進占淶源。軍分區部隊和地方遊擊武裝在圍困淶源的同時,襲擊日軍據點和破擊交通線,伏擊其運輸和搶糧部隊,4月3~10日在二道河、佟川、浮圖峪3次伏擊戰中,殲日軍300餘人。日軍四處遭受打擊,難以駐守淶源孤城,於4月11日乘夜東逃,14日退至易縣城。軍分區部隊在追擊中又殲其一部。此役,歷時20餘天,經大小戰鬥40餘次,殲日軍1400餘人,打退瞭日軍的進攻,保衛瞭初建的抗日根據地。軍分區部隊亦傷亡3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