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政策的一種。指一國中央銀行(貨幣當局)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或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採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

  內容 ①根據運行機制,貨幣政策可分為貨幣政策目標、貨幣政策仲介目標、貨幣政策手段(工具)、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政策效應和貨幣政策監測指標等;②根據實施措施,貨幣政策由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外匯政策(均包括金融行政管理政策內容)等構成;③根根據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發揮的作用可分為緊縮性貨幣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中性貨幣政策和穩定貨幣供應增長率的單一規則、反周期貨幣政策、補償性貨幣政策和相機抉擇貨幣政策。

  目標與工具 貨幣政策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①最終目標,即宏觀經濟目標,包括經濟增長、穩定幣值、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②中間目標,為貨幣流通量和利率;③操作目標,為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為再貼現率、法定準備率和公開市場業務。不同國傢因條件不同,使用工具的重點也不同。其他政策工具還有:信用分配、窗口指導、規定流動性比率、特種存款等。但後一些直接手段往往會扭曲經濟規律,是在不得已情況下的短期措施。此外,還可以有國際聯合行動,以協調各國對內對外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如“超級貨幣政策操作”或“貨幣政策操作國際化”等。

  特征 ①貨幣政策是涉及整個國民經濟運行中的貨幣供應量、信用量、利率、匯率及金融市場等宏觀經濟總量指標,進而涉及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一項宏觀經濟管理政策,而不是單個銀行或某一經濟部門的金融政策活動。②貨幣政策是調整社會總需求的政策。社會總需求總是體現為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貨幣政策通過對社會總需求的調整間接地影響社會總供給的變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平衡。③貨幣政策是以間接調控為主的政策。主要采用經濟手段和法律規章等措施,通過調整當事人的經濟行為實施間接調控。隻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采取必要的直接控制措施。④貨幣政策是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相結合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一種長期性的政策目標,而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的貨幣政策卻總是短期性的,不斷變動的,但與總體目標是一致的。因此,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既要在短期內使貨幣信貸供應適應社會需求,又要在長期內保持中央銀行合理控制貨幣,追求實現四大宏觀經濟目標的能力。

  任務 ①維持適度的貨幣供應,防止因貨幣過多或不足而造成經濟的過度繁榮或經濟衰退,是貨幣政策的首要任務。②為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轉提供穩定而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是維持適度貨幣供應在信用貨幣制度下的延伸和發展。在信用貨幣制度下,良好而穩定的貨幣政策成為創造良好、穩定的金融環境的重要閘口,中央銀行的貨幣、信用成為全社會貨幣金融生、滅、波、顛的龍頭。③抵消來自其他方面的經濟幹擾因素,即逆經濟風向而動,實際上是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行提供穩定良好貨幣金融環境的任務要求,在貨幣金融與經濟增長、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關系上的進一步體現。中央銀行在經濟增長過熱,虛假繁榮,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有必要壓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提高利率,抑制社會總需求的增長,以緩和通貨膨脹壓力,促進經濟穩定;而在經濟停滯、蕭條、社會總供給大於社會總需求時,則提高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降低市場利率,刺激社會總需求的迅速增長,以促使整個經濟活躍發展。其實質就是通過貨幣政策來扭轉貨幣、信用以外的短期波動因素,扭轉不足或過多的需求支出總額,導致最優的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的穩定。

  作用 貨幣政策實際上是通過對全國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所需的貨幣、信貸的成本和可用量的作用影響經濟活動,影響總需求、就業和價格的變動。在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信貸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由於未清償債務的期限、信用風險和稅收等情況,信貸市場就會形成各種利率。而對各種利率和期限的選擇,各種資產的持有者和當期收入的儲蓄者就會將他們的財力分配於貨幣和其他各種資產上。這種方式,在市場經濟國傢中趨向於按照中央銀行期望的速度形成貨幣和信貸的增量(同時也就將這些增量合理分配完畢)。利率會影響消費者將其收入分配於消費和為謀求未來收益而存放的儲蓄,同時,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財富,即實物和金融資產的價值來影響支出。利率也影響企業、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投資計劃和信貸需求。總之,貨幣政策通過影響不同經濟部門的資產負債結構和支出決策發揮作用。所有經濟部門都以當期收入抵充大部分開支,同時也依靠借入信貸和股本籌資支持其經濟活動的擴大。通過影響金融市場上的籌資成本和資金來源,貨幣政策力圖保持信用融資的支出同經濟生產能力相平衡。貨幣政策也可以通過影響預期收入直接影響各部門的支出決策。

  限制因素 在實際操作中,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往往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和限制:①在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往往因中央銀行在一國宏觀經濟管理決策機構中的重要性大小,即中央銀行獨立性的大小而受到鼓勵或限制。②必須有組織完善的金融市場和良好的金融體系。沒有良好的商業銀行的傳導,貨幣政策不可能發生作用,僵化的銀行體系會使貨幣政策的作用陷於僵化。沒有金融市場則會使貨幣政策的傳導失去緩沖,容易陷入一放就亂,一控就死的狀態;從另一個極端看,過熱的金融市場、創新的金融市場都會對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產生某種“修正”作用。③貨幣政策的作用效果還取決於人們的預期或預測。如同對政府其他經濟政策的預期一樣,在市場上,人們一旦產生某種預期,采取反貨幣政策行動,就會抵消貨幣政策的預期效果。從短期來看,貨幣政策的效果則經常受貨幣市場經濟學傢、參加交易人員的預測影響,他們往往對中央銀行擬通過準備金、貼現、證券買賣等措施向商業銀行施加壓力的操作活動作出預測,甚至可能模擬貨幣政策制定和實施部門對貨幣供應量各項指標變動的預測來分析貨幣政策的變化。④貨幣政策從實施到發揮作用要有一定的時滯。實證研究認為在西方國傢要經過6~18個月;而在發展中國傢,由於金融市場不夠發達,貨幣政策通過銀行體系發揮作用時差較短;在計劃經濟為主的國傢,甚至隻有6~9個月。對於決定時滯的因素,一般認為由三個階段組成:一是從經濟現象發生變化到中央銀行采取對策行為的內在時差;二是中央銀行采取對策行動至對金融機構行為發生影響的中間時差;三是金融機構改變其貨幣、信用活動至對社會經濟活動發生影響的外在時差。

  中國的貨幣政策 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為實現發展經濟、穩定貨幣、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的最終目標所采取的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和外匯政策的總稱。是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終目標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執行中不可偏廢。但就某一時期內具體經濟環境而言,則應當突出某一方面的治理重點。中國人民銀行在實際執行貨幣政策時,還通過信貸規模和貨幣發行作為實現最終目標的中介目標去調節和控制一些短期的、數量化的可操作指標。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基本上是由貸款總規模決定的,控制瞭貸款總規模的增長就能間接地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

  中國人民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手段大體有七種:①對貨幣發行量和信貸規模實行計劃管理。其核心是信貸計劃管理,即組織各金融機構對信貸計劃進行分層次編制和管理,以達到對全社會的信貸規模和貨幣供應量進行綜合平衡調控的目的。②貸款限額管理。實質是一種指令性計劃管理方式,主要適用於貨幣信貸規模增長過快的情況。即根據國傢批準的綜合信貸計劃,分別核定各專業銀行和各地區貸款增加的最高限額。③存款準備金手段。即根據存款準備金制度,各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要按規定的比例向人民銀行繳存存款準備金;人民銀行根據放松或調整銀根的需要隨時調整存款準備金比例。另外還制定瞭備付金制度,規定各傢專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超額儲備占其各項存款的比例不得低於5~7%,以防止由於超額儲備過少而引起支付困難。④中央銀行貸款。由中國人民銀行向各傢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發放貸款,可起到調整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能力,控制信貸總規模和貨幣供應量的重要作用。⑤利率手段。中國人民銀行對專業銀行的存款和貸款利率、專業銀行對企業及個人的存款和貸款利率均由人民銀行制定,報經國務院批準後執行。⑥金融市場管理。中國人民銀行通過管理資金市場,組織各銀行開展同業拆借,活化信貸資金,擴大融資渠道;通過管理企業債券和股票的發行,限制社會信用規模的不適當擴大;通過對證券市場、證券交易所的管理,維護和保障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減少對銀行信貸的壓力。⑦外匯外債管理。中國的外匯、匯率、外債、國際儲備等方面的管理歸屬中國人民銀行(經由國傢外匯管理局),這是保證人民幣對外幣值穩定,保持對外支付能力,保證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

  中國的貨幣政策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計劃政策、財政政策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有效發揮作用,這是中國貨幣政策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