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在一定時期因國民經濟發展水準、經濟結構以及經濟週期形成的對執行流通手段與價值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的需要量。又稱貨幣必要量。

  國民經濟發展水準是決定貨幣需要量的主要因素,通常以經由貨幣媒介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即國民生產總值(GNP)來表示。也有學者以國民財富總值作為決定貨幣需要量的主要因素,但由於國民生產總值可視為國民財富總值在某一利率下的貼現值,故在統計學意義上二者意義接近。除經濟發展水準外,不同的經濟結構(農、輕輕、重的比例,三大產業的比例等)和經濟周期(繁榮階段、停滯階段或衰退階段)也對貨幣需要量產生不同的要求。

  貨幣需要量是一個內生變量,形成於國民經濟運行系統內部。它屬於存量指標,可在一定時期內的若幹時點上加以預測和把握。貨幣需要量具有替代性特征,在信用和金融市場比較發達的條件下,如有價證券等金融資產都具有迅速變為現金的能力,由此可以作為第二準備來替代現金需求,替代性的大小取決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收益性和風險性等因素。

  貨幣需要量可區分為名義貨幣需要量和實際貨幣需要量。前者指按當前價格計算的貨幣需要量,它以貨幣單位(如“元”)來表示。後者剔除物價的影響,以貨幣實際對應的社會資源即商品和勞務來表示。二者的關系是:將名義貨幣需要量以具有代表性的物價指數(如GNP平減指數)平減後,可得實際貨幣需要量。因此,後者也可解釋為按某一基期的不變價格計算的貨幣需要量。

  界定方法 主要有兩種觀點。①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系一種相對狹義的貨幣需要量,認為貨幣源於商品交換並服務於商品交換,因此,貨幣需要量直接為流通中商品量所決定,貨幣過多或不足將引起市場物價漲跌,導致商品流通以及貨幣流通的紊亂。這種觀點看重貨幣的交易媒介職能,同時強調貨幣數量與物價的關系。貯藏中的以及結算抵減的貨幣量,不在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之列。②再生產過程對貨幣的需要量,系一種相對廣義的貨幣需要量,同時強調貨幣的交易媒介與貯藏手段兩種職能,認為貨幣對物價、儲藏、投資、國民收入等都有相當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貨幣作為一種獨立的資產發揮作用而產生的。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人們持有貨幣,實際是持有一種特殊的金融資產,由於貯藏中貨幣對利率和投資有密切的關系,貯藏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貨幣需求形式,因此不能把它排斥在貨幣需要量之外。

  70年代以前,M1(現金和活期存款)是貨幣需要量的主要考察對象,此後,包括定期存款(貯藏中貨幣)在內的較廣義的貨幣層次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們的關註。在中國,也普遍用GNP或國民收入等指標取代瞭“商品價格總額”的指標以測算貨幣需要量,即開始轉向較廣義的貨幣需要量的研究。

  決定因素 有關貨幣需要量的最重要的定性關系,在學術界尚無一致的結論。按流派分大致有兩種主要觀點:其一是凱恩斯學派,認為收入和利率是貨幣需要量的兩個主要的決定因素,貨幣需要量隨收入正向變動而隨利率反向變動。其二是貨幣學派,認為影響貨幣需要量的主要有四類因素:①總財富;②人力資本在總財富中的比例;③貨幣與其他資產的預期收益;④其他隨機因素。貨幣量與總財富同方向變動,與其他資產收益及物價反方向變動。此外,還有許多學者或將兩者的某些方面結合起來,或超乎於兩者之外而提出一些較新的觀點,認為由於發展中國傢的某些特殊情況,無論是凱恩斯的理論還是弗裡德曼的理論都不完全適用於這些國傢,為此需要探討和提出一些新的理論。例如R.I.麥金農提出,在發展中國傢對貨幣需要量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有三種:①國民收入;②投資率;③實際利率。

  測算方法 主要有狀態描述與計量分析兩種方法。前者可以大致判斷貨幣供求態勢,例如銀根偏緊、購買力不足或銀根偏松、購買力過旺等。後者期望較準確地測算貨幣需要量。為此需要建立模型後進行求解,確定變量和求解參數值。例如:確定收入為貨幣需要量的主要變量,即需計算它的彈性值(參數)。古典學派的貨幣需求收入彈性大體為1,即二者同比例變動;凱恩斯學派的貨幣需求收入彈性略小於1,因此凱恩斯提出瞭邊際消費傾向的因素;貨幣學派的貨幣需求收入彈性大於1,弗裡德曼曾計算為1.8,由此斷言貨幣是一種“奢侈品”。又如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雖然實證研究已證實它確實存在,但有關數值已顯示出多樣化的結果。總的說來,學術界對貨幣需要量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諸如收入、利率等重要變量的參數測算方面。同時,一些發達國傢的中央銀行等部門,出於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需要,已著手建立多元變量的由大型計算機求解的聯立方程,並試圖從中尋找一些可供參考的依據。

  關於點與線段問題的爭論 貨幣需要量源於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要求,它究竟是某一個數值還是若幹數值的組合,用幾何圖形表示為一個點抑或是一條線段,在這個問題上長期存在爭論。一些學者傾向於關於點的主張。W.配第曾用一個絕對數(周工資、季稅賦、半年地租與1/4出口額之和)計算瞭17世紀英國的貨幣需要量。I.費希爾的交易方程式與A.馬歇爾的現金餘額式,在設產量與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短期為常數)的條件下,實際貨幣需要量也可表示為一個點,即:

在中國,一些學者根據馬克思的 貨幣流通規律指出,由於商品是帶著價格進入流通的,且由於產量與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內不易改變,故可將貨幣需要量近似作為某一點上的量,即:

式中M d為貨幣需要量, P為相對穩定的價格,坴為相對穩定的產量, V為相對穩定的貨幣流通速度。

  另一些學者認為:①QV在短期內相對穩定,但並非固定不變,故不宜設為常數,該假設條件不成立。②除QV等因素外,利率(含存款、債券、股權等利率)是決定貨幣需要量的重要因素。包含收入與利率等貨幣需要量的眾多的變量不僅自身變動難以把握(即準確計算),對貨幣需要量的影響程度及綜合作用也難以充分預測。③貨幣需要量與產量、價格、就業等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還可能是一種多重組合的選擇,應進一步從貨幣需要量與貨幣供給量的相互關系上來把握。原有觀點在考察貨幣需要量時往往脫離貨幣供給量而作孤立的、靜態的推演。事實上,二者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證上都是不可分的。由於貨幣量對價格、產量等有能動性,不同的貨幣量可以形成不同的儲蓄、投資、價格與產量(就業)等的不同搭配,故貨幣需要量不可能僅僅是一個點,而是對若幹可能數值的一種相機選擇。但這種選擇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基於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所以它是有一定界限的,上限為可承受的物價率,下限為可承受的失業率。這種有界限的可能數值即表示為一條線段。國民經濟所需要的貨幣量界於其中,至於在哪一點上,不存在純客觀的絕對標準。以上兩種觀點都提出瞭各自的依據,但均未形成權威性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