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眾(包括居民、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對作為交易媒介與貯藏手段的一般等價物的需求。

  貨幣需求是一個商業經濟的範疇,發端於商品交換,隨商品經濟及信用化的發展而發展。在產品經濟以及半貨幣化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貨幣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的程度,貨幣與經濟的聯繫即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會公眾對持有貨幣的要求程度)較低;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較高。個人購買商品和勞務,企業支付生產和流通費用,財政上繳下撥,銀銀行開展信用活動,社會進行各種方式的積累,政府調節經濟,都需要貨幣這一既特殊又一般的價值及價值量工具。

  研究方法 ①從宏觀把握經濟社會對貨幣總量的需求,即一定時期社會對貨幣的需要量及其決定因素。這裡,人們註重三個原則:第一是客觀性原則,即需要量由社會經濟過程客觀地決定;第二是商品流通原則,即貨幣量主要由流通中商品量決定;第三是貨幣媒介原則,即所需貨幣主要為瞭媒介商品,貨幣過多或不足將直接影響價格水平。在英國劍橋學派提出現金餘額說之前,學者們大多持上述觀點。②從微觀把握持幣者對貨幣的需求。這種觀點源於劍橋學派的A.馬歇爾和A.C.庇古等人。他們強調持幣者的主觀動機,著重從人的利益與行為方式上來解釋貨幣需求。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在經濟生活中主要不是一種媒介物而是一種資產,人們之所以願意持有貨幣,是因為這種資產較其他任何資產有更高的流動性,能滿足人們在資產持有上的一些特殊動機,建立起對未來的某種安全感。因此,與前者註重貨幣的媒介功能比較,這種觀點更註重貨幣的貯藏功能。盡管存在著上述區別,但當代經濟學傢已傾向於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較全面地觀察和分析貨幣需求。這一方法論上的演進,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英國經濟學傢J.M.凱恩斯的流動偏好說。

  凱恩斯學派的理論 凱恩斯繼承和發展瞭馬歇爾等人關於貨幣需求動機的研究方法,並在此結構下探討貨幣需要量的決定因素。他將貨幣需求分解為三種動機:①持幣用以應付一些經常性支付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可預見的開支;②保留一部分貨幣用來應付意外事件,如傷病、失業等不可預見的開支;③持有一些貨幣以備在有利時機下進行購買有價證券等盈利活動,即機會性(投機)持有。這些動機分別構成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和投機性貨幣需求。由於決定這三種貨幣需求的因素為所得(前兩種)和利率(投機需求),因此,他將這兩個變量視為貨幣需求總量的決定因素。沿著這一思路,凱恩斯學派的學者們對貨幣需求問題作瞭進一步的研究。重要的有:J.R.希克斯與A.H.漢森建立的IS-LM.模型(見IS-LM分析),從而把貨幣供求與國民經濟均衡作瞭一般的以及量上的聯系。J.托賓與W.J.鮑莫爾提出的平方根定律,即:

進一步揭示瞭貨幣交易需求與利率的關系。托賓的資產選擇理論從更一般的角度論證和證實瞭貨幣的資產需求與利率的反函數關系。此外,從50年代末起,貨幣需求越來越多地轉入實證分析,西方學者已建立瞭較多的計量經濟模型。

  貨幣學派的理論 在貨幣需求問題上,與凱恩斯學派持不同觀點的另一主要流派是貨幣學派,即以M.弗裡德曼為首的新貨幣數量論者。弗裡德曼認為,貨幣數量說不是關於產量、貨幣所得或物價問題的理論,而是關於貨幣購買力的理論。對擁有財富的經濟單位來說,貨幣是一種資產,是擁有財富的一種手段,因此,貨幣需求又是資本理論中的一個問題。在此前提下,弗裡德曼著重從財富總額和財富構成等方面考察貨幣需求。根據這一推斷,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首先是財富總額,在任何情況下,貨幣持有都將隨財富總額的增長而增長。在財富構成中,對貨幣需求有直接影響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資本,即個人為獲得未來收入的能力而進行的智力投資,反映為一國居民的教育與技術的投資。他認為,人力資本較實物資本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更甚。由於人們選擇財富持有的方式不僅僅是貨幣,因而其他資產的收益率如實物資產、債券和股權的收益率也會影響到貨幣需求。在貨幣需求的實證分析中,弗裡德曼也提出瞭一些新的見解或理論假設,如恒久收入的假定,多重資產選擇及預期收益等。

  有關爭論 凱恩斯學派與貨幣學派在貨幣需求方面爭論的焦點之一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凱恩斯學派認為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很顯著,貨幣主義則認為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很不顯著。盡管理論上的爭議相持不下,但有些西方學者指出,這個問題已變得相對地不那麼重要。因為,一方面,像凱恩斯本人曾描述過的流動性陷阱那種極端情況很難得到實證的支持,即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可能顯著,但不可能無限大。另一方面,包括一些貨幣主義者自己進行的實證分析,都說明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確實存在,從而證明利率確實是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之一。至於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是很顯著還是不很顯著,僅僅是一個作用程度的問題,更何況其中還包括不同學者因取樣和方法的不同而產生的統計誤差。

  事實上,一些學者已試圖把兩者的某些思想結合在一起,並提出超乎兩者的新觀點。70年代以前,對貨幣需求的考察對象主要為M1,以後擴充到M2及更多的層次,有關貨幣需求的財富、收入、利率的期限結構、貨幣流通速度等問題的研究仍在繼續。在貨幣需求動機方面,S.魏因特勞佈於1982年提出關於貨幣需求的七個動機,或歸為商業動機、投機動機和公共權力動機,其中貨幣-工資動機和公共權力動機是較新的思路,從而引起瞭人們的關註。

  政策涵義 由於貨幣供給是影響社會總需求以至總供給的重要政策變量,因此,如何確定和調節貨幣供應量,是國傢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合理預測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必須在理論與實證兩方面對貨幣需求進行科學的分析,以此為基礎來調控貨幣供給以實現總供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