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戲劇流派之一。荒誕(absurd)一詞,由拉丁文的sardus(耳聾)演變而來,在哲學上指個人與其生存環境脫節。“荒誕派戲劇”這一名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傢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它是作者對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S.貝克特、E.尤內斯庫、A.阿達莫夫、J.熱內、H.品特這類劇作傢作品的概括。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否認人類存在的意義,認為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世界對人類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們對人類社會失去瞭信心心,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荒誕派劇作傢拒絕象存在主義的劇作傢那樣,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來反映荒誕的生活,而是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荒誕派戲劇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點:①反對戲劇傳統,摒棄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連貫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③用輕松的喜劇形式來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荒誕派劇作中最先引起註意也是最典型的,是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最極端的是他的《呼吸》(1970),這出戲連一句臺詞都沒有。其他著名的荒誕派劇作有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椅子》,熱內的《女仆》、《陽臺》,品特的《一間屋》、《生日晚會》等等。荒誕派戲劇在西方劇壇享有極高的聲譽,但它的全盛時期實際上在艾思林《荒誕派戲劇》一書出版時已經過去。多數荒誕派劇作傢不得不作出妥協以贏得觀眾。尤內斯庫的劇作越來越寓言化,貝克特的劇作越來越短,阿達莫夫索性放棄瞭荒誕劇轉向B.佈萊希特的史詩劇,品特的新劇作喜劇成分也比荒誕成分更多。荒誕派戲劇作為一種強大的戲劇潮流已成為陳跡,但這一戲劇流派對西方劇壇的影響是深遠的。

《椅子》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