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e賽凡提斯·薩維德拉

  西班牙偉大的作傢、戲劇傢、詩人。1547年10月9日生於馬德裡附近的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鎮。祖父胡安·德·賽凡提斯,是破落貴族,當過律師。父親羅德裡戈·德·賽凡提斯,是潦倒終生的外科醫生,長年在瓦利阿阿多裡德、馬德裡、塞維利亞等地行醫。由於傢貧,隻上過中學。以後跟隨父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569年充當胡利奧·阿克誇維瓦紅衣主教的隨從,前往意大利,遊歷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米蘭等地,並閱讀瞭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1570年從軍,1571年10月7日,參加抗擊土耳其軍隊的勒班多海戰,英勇沖上敵艦,身負重傷,左手殘廢。1572年4月傷愈,重返軍隊,10月又參加納瓦裡諾海戰和占領突尼斯的戰役。1573年,隨軍駐防那不勒斯。1575年6月,攜帶統帥和總督的保薦信同弟弟羅德裡戈回國。船至馬賽海面,遭到土耳其海盜襲擊,被虜至阿爾及爾。由於身帶重要信件,海盜索取高額贖金。傢人無力付款,隻好先贖出羅德裡戈。1580年5月,神父胡安·希爾和安東尼奧·德·拉·貝利亞前往阿爾及爾營救俘虜,才被贖回國。從1582年開始,陸續寫瞭幾個劇本。1584年寫出悲劇《努曼西亞》和田園牧歌小說《伽拉苔亞》第一卷。1585年6月13日,父親病故。由於傢境貧困,曾於1587年上書請求差務,被委派擔任無敵艦隊的軍需。在負責采購糧油工作中,受鄉紳的誣陷,1593年被控非法征收谷物而入獄。獲釋後,改任稅吏。1597年,因儲存稅款的銀行倒閉,無力賠償欠款,又被革職入獄。獲釋後,曾上書國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務,未果。直至1603年,始脫離稅吏工作。在這十餘年間,往返跋涉於城鄉之間,目睹人民的疾苦和社會的黑暗,對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很大的影響。1602年,開始寫作長篇小說《堂吉訶德》。1603年,遷至瓦利阿多裡德的下等公寓,樓下是酒館,樓上是妓院。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完成瞭《堂吉訶德》第一卷,於1605年在卡斯蒂利亞出版。一年之內,再版六次。上至宮廷,下至市井,街談巷議,到處傳誦。然而作者貧窮如故,而且屢遭不幸:1605年6月27日,以門前有人被刺涉嫌下獄。1611年8月,又為女兒陪嫁事被控告,出庭受審。同年,法院又責令償還當稅吏時所欠公款。不久,妻子去世。但他仍然頑強地堅持文學創作。1613年相繼完成長詩《帕爾納索斯遊記》和《訓誡小說》,並繼續《堂吉訶德》第二卷的寫作。與此同時,有人化名阿隆索·費爾南德斯·阿維利亞納達,發表《堂吉訶德》第二卷偽作,因而促使他緊張寫作。1615年,《堂吉訶德》第二卷出版。1616年4月19日,雖已臥病在床,還寫完瞭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貝雪萊斯和西吉斯蒙達歷險記》的獻詞。4月23日,因水腫病在馬德裡逝世。

《堂吉訶德》最早版本

  塞萬提斯的文學創作深刻地反映瞭16世紀末西班牙王國走向衰落時期的社會現實,它暴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宣傳人文主義思想。他的文學成就突出表現在小說方面。他主張作傢的想象力應與歷史的真實性統一起來,在作品中進行道德說教應與作品的藝術性統一起來。他強調發揮作傢的才情,提倡積極反映生活。他最早的詩作是1568年為悼念腓力二世的王後伊薩貝爾·德·巴洛伊斯逝世而寫的三首哀歌。1577年,在阿爾及爾被俘期間,曾給西班牙首相寫過一封詩簡,題為《致馬特奧·瓦斯蓋斯書》,陳述被俘的痛苦,要求國王派兵搗毀土耳其海盜的巢穴。1587年,寫過兩首歌頌無敵艦隊的十四行詩,表現愛國主義的激情。1596年,又以一首題為《梅迪西納公爵上任記》的十四行詩,諷刺軍隊的統帥梅迪西納公爵在英軍進犯時倉惶失措的醜態。他自認最滿意的一首詩是《在塞維利亞大教堂裡,腓力二世的靈臺前》,1598年寫成,它諷刺教會僧侶利用國王葬禮大肆鋪張,反映人民對統治階級的不滿。1613年,發表長詩《帕爾納索斯遊記》。全詩共分八章,寫太陽神阿波羅要驅逐蹩腳詩人,水星神奉命來到西班牙,命塞萬提斯集合西班牙的詩人參加論戰,結果使末流詩人理屈詞窮,狼狽逃竄。作者在詩中贊揚瞭他所推崇的詩人,嘲諷瞭他所厭惡的文人。他的劇作約有二、三十種。前期比較著名並流傳至今的有:1584年創作的悲劇《努曼西亞》,以古代西班牙努曼西亞城四千居民抵抗八萬羅馬侵略者的歷史事件為背景,描寫城破後僅存的一位少年,拒絕向敵軍交出城門鑰匙,面對著羅馬軍隊的統帥西比翁,毅然從高塔躍下,墜地而死。劇中充滿高昂的愛國主義熱情。1585年根據被俘的經歷寫成《阿爾及爾的交易》。主人公奧雷略是個基督教徒,在戰爭中被俘,與妻子希爾維亞失散。不料她也被俘,歸屬於同一個摩爾人奴隸主優素福。優素福看中瞭希爾維亞,女主人薩拉愛上瞭奧雷略。後來經國王出面,這場糾葛得以解決,夫妻雙雙獲得自由。

  後期的重要劇作有1615年出版的《八出喜劇和八出幕間短劇》。八出喜劇中,《阿爾及爾的浴場》、《有膽識的西班牙人》和《偉大的蘇丹王後》,是根據作者在阿爾及爾被俘期間的生活創作的;《幸運的妓院老板》則描寫塞維利亞的流氓和妓女的生活;《佩德羅·德·烏爾德瑪拉斯》敘述流浪漢佩德羅的種種奇遇,刻劃從吉卜塞人至王公貴族的各種人物形象。《嫉妒之傢》、《愛情的迷宮》、《有趣的女人》,則根據宗教故事改編而成。八出幕間短劇《處理離婚案的法官》、《喪偶的妓院老板》、《達甘索地區選村長》、《小心戒備》、《偽裝的比斯開人》、《薩拉曼卡的山洞》、《奇跡集錦》和《愛吃醋的老人》,屬於西班牙“黃金世紀”時流行的一種戲劇形式,情節簡單,短小精悍,通常在正劇幕間休息時演出。

  塞萬提斯的第一部小說是田園牧歌體的《伽拉苔亞》,發表於1584年2月。作者顯然受到意大利詩人雅科波·桑納紮羅的影響。作品也以牧羊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主題,穿插瞭許多驚險情節,如土匪搶劫、海盜出沒等等,這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小說,出版後影響不大。

  短篇小說集《訓誡小說》,寫作時間在1605年《堂吉訶德》第一卷出版至1613年之間,收入12個短篇,大致可分三類:①屬於流浪漢小說風格的作品,如《林高奈特與戈爾達迪略》,《愛嫉妒的厄斯特勒馬都拉人》,《大名鼎鼎的洗盤子姑娘》,《騙婚記》。②哲理性對話作品,如《玻璃碩士》,《狗的對話》。③模仿意大利小說,註重情節的作品,如《吉卜賽姑娘》,《慷慨的情人》,《西英女郎》,《鮮血的力量》,《科爾內利亞夫人》,《兩姑娘》。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吉卜賽姑娘》,敘述市長的女兒普雷秀薩自幼被拐騙到吉卜賽人的部落,與貴族子弟安德烈斯相愛。有個鎮長的叔父依仗權勢,企圖霸占普雷秀薩,安德烈斯失手將對方殺死,被判處死刑。後審理此案的市長認出普雷秀薩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女兒,並查明安德烈斯是王室貴族,於是下令赦免,成全瞭他們的婚事。

  《林高奈特與戈爾達迪略》寫兩名慣偷一路行竊,來到塞維利亞城。當地小偷王國的最高首領莫尼波迪令手下向他們提出警告,如不馬上入夥,將驅逐他們出境。兩人為瞭生存,不得不成為小偷王國的臣民。作者描寫這個小偷王國也有君主、法官和教士,它的臣民──小偷、妓女和流氓也要交納貢稅,遵守王法,也是滿嘴的仁義道德等等,以此諷喻西班牙王國醜惡的現實。

  《玻璃碩士》描寫薩拉曼卡城一個流浪兒,在兩位大學生的幫助下讀書識字,後來竟成為一名碩士。有一天他得瞭精神病,認為自己是玻璃制成;人們有意拿他取樂,向他提出種種難題,他對答如流,並且講得富有哲理,切中要害。但一旦精神病治愈,他的機靈和聰敏便消失殆盡。作者想說明精神病人有時反而能道出真理,清醒的世人卻往往渾噩無知。

  塞萬提斯最後的一部長篇小說《貝雪萊斯和西吉斯蒙達歷險記》,1616年4月19日脫稿,1617年出版。它敘述北歐兩個小王國的王儲貝雪萊斯和西吉斯蒙達,偽稱兄妹,化名出遊北歐其他各國,歷盡千辛萬苦,最後結成良緣。塞萬提斯創作這部小說時,已經臥病在床,暮年的希望全寄托在這部書的寫作中,所以精心構思,著意雕刻,使它充滿詩情畫意。但它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成就遠遜於《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插圖

  塞萬提斯的著名小說《堂吉訶德》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德·拉·曼卻》,第一卷敘述拉·曼卻地方的窮鄉紳吉哈達,因閱讀騎士小說入迷,企圖仿效古老的遊俠騎士生活,拼湊瞭一副破盔爛甲,改名為堂吉訶德,騎上一匹叫做駑騂難得的瘦馬,物色瞭一個擠奶的姑娘作為意中人,決心終生為她效勞。他第一次單槍匹馬外出,受傷而歸。第二次找瞭鄰居桑丘·潘沙作為侍從,一同出遊。由於頭腦中充滿瞭騎士的奇遇,竟把風車當作巨人,把旅店當作城堡,把羊群當作敵人,把理發師的銅盆當作魔法師的頭盔,把苦役犯當作受迫害的騎士,把趕路的貴婦人當作落難的公主,把皮酒袋當作巨人,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幹瞭無數荒唐可笑的蠢事。但他仍然執迷不悟,直至幾乎喪命,才被人救護回傢。

《堂吉訶德》插圖

  第二卷敘述堂吉訶德和桑丘·潘沙第三次出遊。堂吉訶德的鄰居參孫·加爾拉斯果學士,為瞭醫治堂吉訶德的精神病,故意慫恿他再次外出,然後自己也扮成騎士,準備打敗他,迫使他放棄荒唐的念頭,回傢養病。不料交手後反被堂吉訶德打敗。參孫於三個月後重新找堂吉訶德決鬥,終於打敗瞭他。根據事前商定的條件,他在一年之內不許摸劍,不許外出,隻可在傢休養。堂吉訶德回到傢中便病倒在床,臨終時才恍然大悟,痛斥騎士小說,並囑咐外甥女不嫁騎士,否則將得不到遺產。

  第二卷中還穿插瞭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桑丘如何設計騙主人,說魔術傢把美人杜爾西內婭變成瞭村婦;公爵夫婦如何捉弄堂吉訶德主仆二人;桑丘當瞭總督,如何治理海島。堂吉訶德還有些驚險的遭遇,如:看到大板車上“死神召開的會議”;與獅子相逢;蒙得西諾斯地洞的奇遇;幹涉驢叫的糾紛;富翁卡麻丘的婚禮;“悲淒夫人”的奇禍,等等。與第一卷相比,反封建的思想更趨成熟,對人物的刻劃更為深刻,對社會弊病的暴露更為徹底。

  塞萬提斯寫作《堂吉訶德》的宗旨是“把騎士小說的那一套掃除幹凈”,但是,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卻遠遠超出對騎士小說的嘲諷和抨擊,而成為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西班牙封建社會狀況的真實全面的反映。小說中出現將近七百個人物,有貴族、教士、地主、市民、士兵、農夫、囚徒、強盜、妓女等等。描寫的生活面十分廣闊,從貴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店,從農村到城鎮,從平原到深山,從大路到森林,展現瞭一幅完整的社會生活畫卷,揭露瞭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瞭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對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此外,小說還廣泛地觸及當時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方面的問題。

《堂吉訶德》插圖

  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已成為世界文學中的一個著名典型。他的性格是復雜的。他一方面脫離現實,終日耽於幻想,對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夠的估計,屢遭失敗;另一方面,他的動機純真善良,立志鏟除世間的惡魔,反對壓迫,鋤強扶弱,充滿瞭無私無畏的精神。凡是騎士以外的問題,他的議論清醒而深刻,明確而富有哲理。作者塑造瞭一個令人可笑、可嘆、可悲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堂吉訶德這種性格上的矛盾,反映出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與西班牙現實之間的矛盾。堂吉訶德的清廉公正的社會理想,不可能通過復活騎士制度予以實現。馬克思曾經說他“誤認為遊俠生活可以同任何社會經濟形式並存,結果遭到瞭懲罰”。因此,塞萬提斯在嘲笑騎士制度的同時,以理想化的騎士精神來反對沒落的封建階級。他揭露瞭西班牙的醜惡現實,然而他的理想卻是回復到古代純樸的社會中去。

  小說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仆人桑丘·潘沙,與堂吉訶德相輔相成。主人耽於幻想,仆人處處求實;主人急公好義,仆人膽小怕事。在第二卷裡,桑丘的性格有瞭進一步的發展。他當海島總督時斷事公平合理,為官清正,為人民做瞭許多好事。這一情節突出地表現瞭他的智慧和才能,在他身上體現瞭西班牙“黃金世紀”的民主精神。

  在創作方法上,塞萬提斯善於運用典型化的語言行動刻劃主角的性格,反復運用誇張的手法強調人物的個性,大膽地把一些對立的藝術表現形式交替使用。既描寫平凡的生活瑣事,也敘述奇特幻異的想象;既有樸實無華的真實生活,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既有發人深思的悲劇因素,也有引人發笑的喜劇成分。盡管小說的結構還不夠嚴密,有些細節前後矛盾,然而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歐洲在此以前的小說前進瞭一大步,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的創作跨入瞭一個新的階段。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十分欣賞和推崇塞萬提斯和《堂吉訶德》。馬克思認為:“塞萬提斯和巴爾紮克高於其他一切小說傢。”恩格斯贊揚塞萬提斯是一位“具有強烈傾向的詩人。”列寧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用塞萬提斯小說中的人物和事件闡明觀點,嘲笑和揶揄論戰中的對手。

  歐洲的著名作傢也都對塞萬提斯有過好評。德國詩人歌德在1795年對席勒說:“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英國作傢司各特認為:“《堂吉訶德》的作者所運用的嚴肅的諷刺手法是一種特殊的天才,很少有人能夠企及。”1821年,英國詩人拜倫寫道:“《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服壞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瞭瘋。”德國詩人海涅認為:“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瞭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裡分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法國作傢雨果寫道:“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俄國批評傢別林斯基說過:“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范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插圖

  從1605年開始至20世紀40年代,《堂吉訶德》一書在世界各國共翻譯出版瞭一千多次,成為讀者普遍喜愛閱讀的世界文學名著之一。

  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第二卷中寫道:“中國的大皇帝一月前特派專人送來一封中文信,要求我──或者竟可說是懇求我把堂吉訶德送到中國去,他要建立一所西班牙語文學院,打算用堂吉訶德的故事做課本。”這一戲言已成為現實。中國最早由林紓和陳傢麟二人用文言文節譯瞭《堂吉訶德》,名為《魔俠傳》,於1922年出版。1959年,出版瞭傅東華翻譯的全譯本;1978年,又出版瞭楊絳翻譯的全譯本。

  

參考書目

 Américo Castro, El pensamiento de Cervantes,Madrid,1929.

 Sabastián Juan Arbo,Cervantes,Barcelona,1946.

 Francisco Rodríguez Marín,Estudios cervantinos,Madrid,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