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片洗印過程中的重要設備。用以把影片上的圖像或聲跡曝光到另一條感光膠片上。可以產生與原像尺寸或幅格數相同或者不同的影像。印片機隨著電影的發明和實用而產生,已由初期較為簡陋的型式發展成為精密、高效、自動化的光學電子機械,它們可以處置所有類型的片種和各種規格的影片。

  組成印片機的基本功能部分有:使影片和被曝光膠片同時通過印片曝光窗的輸片系統,提供穩定光源的燈箱,控制曝光強度及色調的光量控制系統及相應的光學系統等。圖1是典型型的連續接觸式印片機示意圖。

圖1 連續接觸式印片機示意圖

  輸片齒輪8將畫底片7和正片1同時從供片盤拉出,經張力輪9到達印片齒輪13,然後由壓片滑輪14壓住,在印片窗口曝光。帶有散熱風扇12的燈箱11中輸出的光,經過加色光控制機構10到達印片窗口。印畫完畢,兩條片子從輸片齒輪15處分開,片盤16將畫底片卷回,正片在輸片齒輪3處與從供片盤6來的聲底片接觸。然後兩條膠片經過張力滑輪和印聲齒輪,在聲跡曝光後,聲底片及正片分別由各自的收片盤2、5卷回。

  類型 按照曝光時兩條膠片(一般是負片和正片)相互間的成像和運動關系,印片機通常分為4種類型:

  連續接觸式:曝光時兩條膠片嚙合在同一印片齒輪上,膠片乳劑面相互緊密接觸,以連續均勻的速度通過印片窗口進行曝光。這種方式光路中光能量損失較小,且曝光窗內全部時間的光能都用於曝光、照明效率高,因此所需曝光時間短,印片速度可高達每分鐘300米以上。

  連續光學式:兩條膠片分別置於同一傳動軸兩端的單獨齒輪上,底片上的影像通過一個稱為“ U”形光路的特殊光學系統而在被曝光膠片上成像(圖2)。雖然曝光時膠片仍在連續運動,但隻要滿足兩條影片的片速比和畫幅尺寸比相同的條件,則兩邊影像將保持嚴格同步而不會產生相對移動,因此也能得到清晰的影像。這種獨特的方式既保持瞭連續式印片的高速度,又可以通過光學系統印制和底片畫格尺寸不一致的影片,主要適用於從16毫米底片快速縮制8毫米影片。

圖2 “U”形光路成像

  間歇接觸式:間歇印片是針對連續印片而言。此類印片機具有間歇傳動機構。在曝光時,膠片停止運動並被定位針定位,遮光板打開,一格曝光完畢,遮光板擋住光而將膠片拉動一格。由於曝光時刻負片和正片都是靜止的,所以產生的影像清晰度很高。間歇接觸式印片,正片和負片在曝光位置緊密接觸,由一共同間歇機構中的抓片和定位部件帶動。這種方式多用於印制某些質量高的中間片或者重合度要求嚴格的分色片等。

  間歇光學式:底片和正片各有獨自的間歇輸片機構,影像則通過光學鏡組在被曝光的膠片上成像,在膠片靜止時曝光。由於通過鏡頭成像,除瞭能得到更高的清晰度外,主要可以放大和縮小印片,還可以利用分光棱鏡或者特殊鏡組由一個畫面產生多個畫面,例如將35毫米影片縮制為2×16毫米影片或者4×8.75毫米影片。這種設備主要由放映機頭和攝影機頭構成,一般可以在亮室工作。它們的間歇機構通常作同步運轉。有的也可以各自單獨運轉。放映機頭和攝影機頭能以不同次數的動作刪節或重復被印制的畫格以適應某些影片的特殊需要。間歇光學印片機的光效率比較低,機構較復雜,因此印片速度較低,一般在每秒20格以下。但是它印制的畫面質量高,功能強,所以是電影制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設備。在這類印片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就成為能夠作特技印片的技巧印片機。

  光源 印片光源能夠按照配光要求在各個場景精確控制曝光的強度和色彩,補償負片拍攝時曝光的不一致。有兩種印片光源系統:

  減色法光源:在白熾燈產生的白光中,用各種補色及中性濾光片阻擋該場景中不需要的色光,以調節曝光,將各個場景所需要的濾光片組按順序組裝在光號帶上。印片時在每個場景的起始處發出信號,自動操縱光號帶,將相應的濾光片組插入印片光路以調節光量。

  加色法光源:這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印片光源,彩色純,光效高。現代印片機大多采用圖3示的加色光系統。圖3中白熾燈(通常為鹵素燈泡)1發出的白光(紅+綠+藍)經二向色濾色鏡組中的2透過青光(綠+藍)反射紅光,紅光經鏡3反射後通過光閥4、鏡5和鏡6到達印片窗7;青光經鏡8透過藍光,反射的綠光經過光閥9後由鏡5反射,最終到達7;藍光經光閥10後由鏡11及鏡6反射也到達7;經過分別控制的紅、綠和藍光在印片曝光窗再次重合。

圖3 加色光系統

  光閥 是一種精密的電子機械裝置,裝有能夠高速動作的閥翼,其開度控制光束的通過量,按指數曲線逐級變化,3個光閥組合可獲得10萬種以上的彩色值。60年代自動光閥研制成功,使得印片機普遍采用加色光控制成為可能,因而提高瞭影片質量和生產效率。光閥原來一般都是用特殊機電裝置提前預選開度位置,然後在變換場景時再將閥翼實際開度迅速改變過來。80年代研制成功瞭高速伺服電子光閥,它不需要預選,而是在場景改變時瞬間動作。其最大動作時間僅在3毫秒以下,因此特別適於短場景以及高速度印片。

  程序控制 每段場景紅、綠、藍3個光閥各自需要的開度稱為光號,它由印片機程序控制裝置控制。配光時根據底片密度和彩色需要得到的補償確定光號值,然後用專門的紙帶穿孔設備把光號數據以特定的編碼形式記錄在標準穿孔紙帶上。紙帶上還可記錄以畫格計數為基本度量的各段場景影片長度數據。穿孔按場景排列並含有光號和長度數據信息的紙帶也稱程序控制帶。印片前印片機用讀數器將程序控制帶信息輸入並存貯在微處理機中,印片機根據微處理機的指令運行並且在每段場景的起始處,精確迅速地把各個光閥控制到各自應有的開度。

  技巧裝置 某些印片機的光路中裝有開閉過程和印片格數成一定比例關系的阻光裝置。在印片時用來制作“漸出”、“漸入”或者“疊化”等技巧鏡頭,它的動作一般也由程控帶的數據控制。

  印聲 拷貝印片機配有印制光學聲帶的印聲裝置,使得畫面和聲帶一次印制完成。印聲裝置一般采用連續接觸印片方式,和畫面連續接觸印片非常相似。

  濕法印片 為瞭消除底片上劃痕和污點的影響,印片機可以采用濕法印片,即在底片上浸塗折射率和影片相同的溶劑,使得底片表面上這類缺陷的影響大為減輕(圖4)。有兩種濕印方式:

圖4 濕印原理

  (1) 塗液印片。過去主要用於間歇式光學印片機。底片在經過曝光窗以前經液槽浸泡,帶上一層液體,使影片兩面變得光滑。這樣原有劃痕處即不再阻礙光線正常通過,不會在正片曝光時造成斑痕。

  (2) 全浸印片。現在多采用這種方式,即曝光時底片全部浸泡在液槽中,光束通過透明槽壁和鏡頭射向被曝光膠片。接觸式印片的正片和底片同時浸在液體中曝光。用這種方法,底片上的劃傷和斑點影響基本消除,片清潔程度也大為提高。

  為瞭做到單機多規格或多功能印片,印片機結構正向積木式、組合式方向發展。普遍采用膠片恒張力控制,不用輸片齒輪,變換影片規格和功能部件十分方便。另一趨勢是循環印片系統,用一系列貯片緩沖架將底片首尾相接成為片環,不停地運轉,而正片則一本接一本地連續饋入,這種方式印片速度已超過每分鐘6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