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高乃依

  法國古典主義悲劇早期的代表劇作傢。1606年6月6日生於盧昂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官吏傢庭。父親是該地水澤森林特別管理。高乃依幼年時在盧昂耶穌會辦的中學讀書,深受天主教影響。畢業後,學習法律,成績並不顯著。學習期滿,他擔擔任魯昂水澤森林事務所律師和法國海軍部駐魯昂律師。20多年的公職事務使他積累瞭不少有關司法界的知識,為他準備瞭從事文藝創作的條件。

  1629年他偶然寫瞭一部喜劇《梅麗特》,在巴黎上演獲得成功,從此擺脫法律和行政事務,專心創作。他接連寫瞭4部喜劇、3部悲喜劇和1部悲劇《梅黛》(1635)。《梅黛》上演後,佈瓦洛稱他為法蘭西第一個戲劇詩人,從而引起紅衣主教黎塞留的註意。主教把他吸收進“5人寫作班子”,替自己修改和潤色作品。但高乃依生性耿介,不喜逢迎,對主教的劇作大加修改,激怒瞭主教,被解職離去。

  1636年他的《熙德》上演,轟動一時,為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奠定瞭基礎。但是《熙德》的空前成功卻引起瞭以黎塞留為首的劇作傢的抨擊,說他剽竊西班牙劇作,違反“三一律”。高乃依氣憤之餘,退居故鄉賦閑數年。

  1640年高乃依名劇《賀拉斯》上演,接著他又寫出《西拿》(1640)、《波利耶克特》(1643),均獲得成功。這些劇本都寫於法國王權上升時期,作傢在劇中著力塑造為義務和榮譽而犧牲情欲的悲劇英雄。不久,高乃依又寫出《龐貝之死》(1643),這是表現他前期創作風格的最後一部劇本。

  1644年以後,高乃依開始追求情節上的復雜離奇、佈景上的光怪陸離,越來越忽視人物性格的塑造。《羅多古娜》(1644)、《妮科梅德》(1651)等是他每況愈下的劇作。

  1647年,高乃依被選入法蘭西學院。

  高乃依一生寫瞭30多部劇本,聲名煊赫。但晚境淒涼,1684年10月1日去世。

  《熙德》是五幕詩劇,取材於西班牙劇作傢卡斯特羅的劇本《熙德的青年時代》,描寫11世紀西班牙貴族青年羅德裡克和施曼娜相愛的故事。雙方的父親因爭奪太子太傅榮譽發生爭執,羅德裡克在其父嚴命下殺死施曼娜的父親,後在抵禦外族入侵時成為民族英雄。施曼娜也懷著相愛與復仇的矛盾心情在國王說合下,待羅德裡克再立新功時成婚。劇情發展扣人心弦,突出瞭責任與愛情的沖突。劇中人都表現出剛毅的美德和百折不撓的精神,為瞭完成自己的義務,不惜任何犧牲。

《熙德》劇照

  《賀拉斯》仍以忠君愛國的天職與兒女私情的矛盾為主題。羅馬與阿爾巴兩國交戰,相持不下,最後雙方決定,每方各出3人交鋒,以決勝負。羅馬送出賀拉斯傢三兄弟,阿爾巴送出庫裡阿斯傢三兄弟。交戰結果,賀拉斯兄弟兩人犧牲,但小賀拉斯用計把庫裡阿斯三兄弟殺死,取得最後勝利。凱旋歸來的賀拉斯,受到已與庫裡阿斯三兄弟之一訂婚的姐姐卡米的斥責。賀拉斯聽到她咒罵祖國羅馬,激於義憤,殺死瞭她。審判賀拉斯時,他的父親出庭辯護,賀拉斯終於因其愛國熱情獲釋。

  高乃依的作品生動地體現瞭古典主義文學的特征,表現出忠君愛國的政治傾向性。他的悲劇作品以形式完善,詩句音韻鏗鏘,內容深刻,人物內心刻畫細膩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