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存最古的詩歌總集,全集20卷,收詩歌4,500餘首。其成書年代,眾說不一,大致是經過多人之手作過多次編輯,最後到西元8世紀奈良時代末葉,主要由大伴傢持總其成,又經其後數人的加工,形成今傳的版本。

  全集所收作品,以純藝術風格,表現出作者的鮮明個性與特色。作者包括上自天皇、後妃、皇子、貴族、大臣、官吏,下到一般庶民──農民、土兵乃至少數乞丐、妓女所有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物。有署名的和不署名的作者。署名的作者是上層社會人物物和專業詩人。有代表性的作者如雄略、舒明、天智、天武、持統、聖武諸天皇,志貴、弓削、有間諸皇子,大伯、但馬諸皇女,長田、湯原、市原諸王及額田王,以及專業詩人柿本人麿、山上憶良、大伴旅人、山部赤人、笠金村、高橋蟲麿、高市黑人、中臣宅守、狹野茅上娘子、大伴坂上郎女、大伴傢持等人。

  作品的創作年代,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①從公元629至673年的近江飛鳥時代為第一時期,這時個人作品已開始從民歌分離,成為獨立存在的詩歌,但還具有口頭文學的性質,其中以天智天皇的妃子、女詩人額田王的作品最為突出。②第二時期是在此以後的約20年中,此時抒情詩的風格已經形成,並出現瞭描寫自然景物的詩歌。詩人柿本人麿和高市黑人等開創瞭和歌時代。③7 世紀的20、30年代為第三時期,此時期和歌已有顯著的發展,出現瞭許多風格鮮明的作品,是萬葉詩歌最發達的時期。代表詩人有山上憶良、山部赤人、高橋蟲麿。④從7世紀30年代到公元758年,是萬葉詩歌成熟到衰落的第四時期,出現瞭顯著的頹廢作風和文字遊戲的傾向,結束瞭這一個詩歌時代。此時期的主要詩人是大伴傢持。

天歷校本《萬葉集》

  由於《萬葉集》不是一次編成的,編輯體例很不一致。它不是按時代或按作者排列,大體可分為三大類:雜歌、相聞、挽歌;又派生為譬喻歌、四季雜歌、四季相聞等目。雜歌包括不能歸入各類的歌,其中有在行幸、羈旅、狩獵、遊宴等場合所作的詩歌。相聞是以男女戀愛為中心的歌詠友誼與愛情的詩歌。譬喻歌的內容與相聞相同,不過是使用譬喻和象征的手法作的歌。挽歌原是送葬時吟唱的歌,後發展為悼念亡人的詩歌。此外,還有問答歌、正述心緒歌、寄物陳情歌、有由緣歌等。詩集的另一個重要特色,是采取瞭大量民間口頭流傳的歌謠:一為《東歌》,是古代流行於日本東部地方的民歌;一為《防人歌》,是長年駐防於國境海疆被稱為防人所作的歌,是極可珍貴的。這些詩歌雖經過貴族編選者嚴格的挑剔,所保留的大多缺少個性的表現。有情歌,思鄉歌,也有反映勞動生活和社會關系的歌。作品具有健康樸實的風格。這部詩集中還有兩首《乞丐歌》,借鹿和蟹的自述,以突梯滑稽和辛辣的筆調,訴述平民和奴隸們在封建主義殘酷統治下所遭受的痛苦。

  集中的詩歌包括三種體裁:長歌、短歌、旋頭歌,也有少數佛足石體歌。其區別在於每首詩歌所使用的句數與音節數的不同。長歌可以自由伸展,不限句數,各句之間以5音節和7音節輪流反復,作5、7、5、7……,最後以5、7、7作結。短歌限定31音節,以5、7、5、7、7共5句組成。旋頭歌由38音節分5、7、7、5、7、7共6句組成。佛足石體是以奈良藥師寺石佛足上所刻的歌體得名,由38音節分5、7、5、7、7、7共6句組成。全集所收的詩歌,短歌占百分之九十二,其餘為長歌和旋頭歌等。

  日本古代通用漢字,尚無現在所使用的假名文字。一切正式文字,都直接以漢文書寫,也有借用漢字記錄日語的,借漢字的音,用一個字表示日語的一個音,起一種音標作用。或取漢字的本義,記述日語的音,一個字常常代表日語的一個或二、三個的音。《萬葉集》的原文,用的就是這種用漢字寫日語的文字,被稱為萬葉假名。原文版的《萬葉集》,今天一般讀者已不能讀,流行的版本是經專傢詮釋改寫成現代漢字與日本假名混合的文體。

  日本皇室約在公元4世紀初開始建立統一的大和王朝,到萬葉時代,國傢的體制已經歷瞭建立、鞏固與發展的階段。在思想文化方面,深受中國傳入的儒學和佛教影響。雖然在《萬葉集》以前,在神話傳說《古事記》和古史書《日本書紀》中,已有頌贊天神與民族英雄事跡的格調自由的“記紀體”詩歌,但上層社會人士還習慣寫作偏重理性與知識的漢詩。萬葉詩人則用日本民族語言,上承古代詩歌的傳統,創造瞭具有個性的、抒情的、多樣性的新詩歌。這種詩歌以人性為基礎,以現實主義為特征,直率地表現人的真情實感,開創瞭後世日本和歌的道路,成為後世詩歌的典范,使《萬葉集》被視為日本的國寶之一。

  

參考書目

 西鄉信綱:《萬葉集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