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裴多菲

  匈牙利詩人。1823年1月1日生於屠戶傢庭。曾做過演員,當過兵。少年時期的流浪生活使他有機會同勞苦人民接近,進一步熟悉瞭他們的悲慘生活。

  裴多菲於184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採用民民歌體寫詩,在形式上加以發展,語言上加以提煉,創作瞭不少名篇。他認為隻有人民的詩才是真正的詩。他用自己詩歌創作的實踐,推翻瞭貴族階級文學傢一貫輕視農民語言、認為它隻能表達低級感受的偏見。他歌頌大自然的美,草原上的牧羊人,多瑙河畔的漁夫和田野裡勞動的男女青年,他運用的經過提煉的人民語言和民歌形式,為人民所喜愛。他有50多首詩,如《谷子成熟瞭》(1844)、《樹上的櫻桃千萬顆》(1844)、《傍晚》(1844)等,已經成瞭匈牙利真正的民歌,在各地流傳。

  1844年裴多菲從故鄉來到首都佩斯,擔任《佩斯時裝報》的助理編輯。在詩人弗勒斯馬爾蒂的資助下,出版瞭他的《詩集》(1844)、《愛德爾卡墳上的柏葉》(1845)和散文作品《旅行札記》(1845)。這幾本集子出版後,資產階級文學傢攻擊他把“農民的粗俗卑劣的語言帶進瞭詩歌的神聖的宮殿”,攻擊他“為卑賤的人歌唱”,但他毫不理睬。這時他研究法國革命史,並從事莎士比亞戲劇和海涅詩歌的翻譯工作。

裴多菲在吉什-克洛什村的故居

  1846年裴多菲曾一度陷入“淡淡的哀愁”之中,他的組詩《雲》中《希望之歌》、《瘋人》、《大地,你吃的是什麼?》等詩就流露瞭這種情緒。這是他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尋求民族解放而感到沒有出路的表現。但是裴多菲的精神仍然是奮發的,特別是在黑格爾左派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他反對君主專制主義,主張進行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他積極從事政治活動,組成瞭匈牙利第一個作傢團體“十人協會”,並寫瞭許多政治抒情詩,抨擊封建制度和王權統治,如《反對國王》(1844)、《貴族》(1844)、《匈牙利的貴族》(1846)、《鐐銬》(1846)等。

  1846年,裴多菲團結進步作傢,創辦瞭文藝刊物《生活場景》,同資產階級和封建復古派作傢們展開鬥爭。他寫瞭長詩《仙夢》(1846)、《希拉伊·彼斯達》(1846)、《薩爾溝城堡》(1846)以及劇本《老虎與土狼》(1846)等作品。他的政治抒情詩《我的歌》(1846)、《一個念頭在煩惱著我……》(1847)等,號召奴隸們起來粉碎鎖鏈,打倒專制制度。

  1846年9月,裴多菲同森德萊·尤麗亞結識,一年後結婚。他寫瞭大量的愛情詩,詩中滲透著強烈的政治內容。例如著名的《自由與愛情》(1847):“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是詩人走向革命的標志,也是他向革命邁進的誓言。詩人用凝練的語言,集中表達瞭19世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志士們的共同心聲。

《民族之歌》一詩的傳單,1848年3月15日出版

  1847年裴多菲的詩歌創作直接涉及時事,例如《致十九世紀的詩人》、《為瞭人民》等詩篇,抒發瞭時代的聲音。他還主張描寫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歌頌羅馬奴隸主統治時期的斯巴達克的反抗精神。

  1848年初,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相繼爆發革命。以裴多菲為首的佩斯激進青年於3月15日發動瞭起義,詩人並寫下《民族之歌》、《大海沸騰瞭》、《把國王吊上絞架》等詩篇,其中的《民族之歌》於起義爆發的清晨在佩斯的民族博物館由裴多菲當眾朗誦。從此爆發瞭1848至1849年由科蘇特領導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這次革命的目的是廢黜封建制度,並把匈牙利從奧地利統治下解放出來。

  1848年秋天,奧地利侵略者向剛剛獲得勝利的匈牙利發動軍事進攻,革命遭到失敗。裴多菲的這一時期的政治抒情詩比較完整地反映瞭革命的爆發、發展、失敗的全部過程,例如《老旗手》(1849)、《投入神聖的戰爭》(1849)等。1849年1月,裴多菲參加瞭貝姆將軍所部反抗俄奧聯軍的戰鬥,同年7月31日英勇地“死在哥薩克兵的矛尖上”(魯迅語),為祖國壯烈犧牲。

《老旗手》插圖

  裴多菲一生中寫瞭許多首抒情詩和8首長篇敘事詩,其中最著名的有3首:《農村的大錘》(1844)、《亞諾什勇士》(一譯《勇敢的約翰》,1844)和《使徒》(1848)。《農村的大錘》和《亞諾什勇士》不論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是詩人向民歌學習的重要收獲。《農村的大錘》諷刺瞭浪漫主義史詩中的誇張和矯揉造作的風格,表現瞭對貴族地主階級的憎恨與輕蔑。這首長詩突破瞭貴族文學那種“文雅風格”,對於民族詩歌的發展曾經起過推動作用。《亞諾什勇士》是詩人運用人民語言,根據流行在民間的傳說寫成的長篇敘事詩。主人公亞諾什勇士為瞭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愛情,經歷瞭貧困的折磨、長夜的黑暗、大海狂濤的卷撲,戰勝瞭巨人國和黑暗國的威脅,通過渺茫的寓言洋,終於到達仙人國,尋找到瞭幸福的牧歌式的國土、生命的泉水和忠實的愛人伊露斯卡。裴多菲向往美好的世界,熱情地歌頌勞動人民。他賦予民間傳說以新的色彩和生命,創造出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英雄和世界。這部長詩在19世紀上半葉成瞭鼓舞人民鬥爭和進步的力量,魯迅稱贊它是“匈牙利的一部傑作”。《使徒》是詩人後期的作品。這是一部革命的、帶有政綱性的長詩,充分表達瞭作者的思想觀點。它描寫一個懷有崇高的理想因謀殺國王未遂而被處死的革命者的一生。《使徒》是匈牙利人民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光輝的史詩,它是詩人詩歌創作發展到最高峰的標志。主人公錫爾維斯特是為平民謀福利的英雄,是匈牙利文學中第一個出現的資產階級激進派的代表人物。從《使徒》的內容來看,裴多菲受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歐文的影響是相當深的。

裴多菲與貝姆將軍騎馬視察戰場

《勇敢的約翰》中譯本封面

  裴多菲也寫過小說和戲劇。他的長篇小說《絞吏之繩》深受魯迅喜愛;他的政論文章對於揭露敵人、鼓舞人民,曾起過重要作用。但是裴多菲畢竟是一位資產階級革命傢和詩人,他向往的“迦南”(意為福地),所主張的“平等”,跳不出資產階級的“絕對觀念”的范疇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境域。

  

參考書目

 Pάndi Pάl,Magyar irodalomi története, Budapest,1960.

 Pάndi Pάl,Petöfi,Budapest,1962.

 Illyés Gyula,Petöfi,Budapest,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