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西比利亞克

  俄國作傢。原名德米特裏·納爾基索維奇·馬明。生於一個神父的傢庭。中學時參加過進步青年小組,受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思想和達爾文等人的自然科學著作的影響。1872年入彼得堡外科醫學院學習,1876年轉轉入彼得堡大學法律系肄業。1877至1891年住在烏拉爾,以後定居彼得堡和皇村。在大學期間開始發表作品。他的長篇小說大多描寫19世紀下半葉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烏拉爾地區各階級的生活。《普裡瓦洛夫的百萬傢私》(1884)通過一場爭奪遺產的鬥爭,揭露資產階級的貪婪和自私;主人公進行“經濟改革”的失敗,表現瞭民粹派幻想的破滅。《礦巢》和《野蠻的幸福》(均1884)描寫資產階級的掠奪本性,他們的精神頹喪、傢庭解體和道德墮落。《三個終點》(1890)反映資本主義壓榨下農民破產的過程以及工人最初的罷工鬥爭。《黃金》(1892)描寫手工采礦的勞動組合,說明資本主義剝削關系在俄國滲透的程度。《糧食》(1895)展示瞭資本主義在烏拉爾發展的各階段的情景。特寫《戰鬥者》和《瘰癧腺病》(均1883)分別表現碼頭流送工、纖夫和淘金工人的勞動,贊美烏拉爾工匠們的豐富想象力和卓越才幹,以及他們身上潛在的精神力量;《烏拉爾短篇小說集》(4卷,1888~1901)以下層人民生活為題材,富有生活氣息。此外,他還寫過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其中較著名的是《阿遼努什卡童話》(1894~1896)。列寧高度評價他的作品,說它們“突出地描繪瞭與改革前的生活差不多的烏拉爾的特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