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豪普特曼

  德國劇作傢。1862年11月15日生於德國東部西裡西亞的上薩爾茨佈倫。父親是旅館老闆。曾當農民,學過雕塑,在耶拿大學聽過著名自然科學傢海克爾的講課,這對他後來接受自然主義文藝思潮有一定影響。後在羅馬從事雕塑創作,在在德累斯頓和柏林繼續大學的學業。1885年與一富商女兒瑪莉·蒂內曼結婚,定居柏林郊區的埃克納,開始文學創作,發表短篇小說《狂歡節》(1887)和《鐵道守路人蒂爾》(1888)。1889年第一部劇作《日出之前》在柏林自由舞臺首演成功,作者成為德國自然主義戲劇的代表人物,這出戲也成為德國自然主義戲劇的范本。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他的重要劇作相繼問世。19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豪普特曼一方面為戰禍而憂慮,另一方面對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認識不清,以為德國是在抵抗“外來勢力”。法國作傢羅曼·羅蘭曾發表公開信要求他譴責德國發動的帝國主義戰爭,被他拒絕。

  戰後,他在公開演說和文章中,表示擁護德國第一個共和國。魏瑪共和國把他看作“德國精神界的代表”,授予勛章。維也納造型藝術學會授予他榮譽會員稱號,普魯士作傢協會任命他為會員,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授予他歌德獎金。豪普特曼到處呼籲統一和人道主義,在政治上采取不介入黨派鬥爭的態度。

  1933年希特勒攫取政權後,豪普特曼深居簡出。1945年秋,約·羅·貝希爾前往西裡西亞的阿格內滕多夫請他參加德國戰後民主復興工作,欣然應允,在準備遷往柏林前夕,於1946年6月6日逝世。

  豪普特曼是在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影響下開始創作的,但他並不拘泥於它的藝術主張,作品帶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的性質。他曾結識阿爾諾·霍爾茨、約翰內斯·施拉夫,與自然主義文學社團“突破”有過來往。他的早期創作受列夫·托爾斯泰和易卜生以及當時流行的資產階級社會學、遺傳學的影響頗深。

  他的第一部劇作《日出之前》,通過羅特與海倫的愛情悲劇,以自然主義手法表現瞭德國資產階級傢庭的墮落,同時也透露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但作者卻把這場悲劇的原因歸結為酒精中毒和遺傳。劇本公演後引起瞭關於自然主義的熱烈討論。把資產階級傢庭悲劇作為社會問題來描寫的,還有《和平節》(1890)、《孤獨的人》(1891)。

  90年代初,豪普特曼的戲劇創作轉向尖銳的階級鬥爭和社會矛盾。以1844年西裡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為題材的劇本《織工》(1892)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德國戲劇發展史上一座裡程碑。它是德國第一部控訴資本主義剝削的罪行,表現無產階級群眾鬥爭的作品。這出戲是作者根據對曾經當過織工的祖父的回憶、自己的調查和阿爾弗雷德·齊默爾曼的《西裡西亞麻紡織業的興衰》、威廉·沃爾夫的《一八四五的德國公民手冊》創作的。《織工》在藝術上打破瞭一人一事的結構方法,各場戲獨立成章,全劇珠聯璧合,用表現集體英雄代替塑造單一的中心人物的古典編劇手法。對話采用西裡西亞方言。這出戲受到德國工人群眾的歡迎,遭到統治階級的攻擊。它雖然帶有明顯的自然主義影響和其他缺陷,卻不失為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傑作。

《獺皮》劇照

  《獺皮》(1893)是豪普特曼另一部優秀作品,被稱為“偷竊喜劇”。劇本通過一個表面頭腦簡單、實際很有心計的洗衣婦沃爾夫大娘,巧妙地瞞過地方警察、密探,偷竊木材和獺皮的故事,辛辣地揭露和諷刺瞭普魯士官吏的剛愎自用,政權機構的腐敗無能。偷竊在作者筆下是小人物在生存鬥爭中一種自衛手段,作者對沃爾夫大娘持同情態度。《獺皮》在德國文學史上與萊辛的《明娜·封·巴爾赫姆》、克萊斯特的《破甕記》並稱為德國三大喜劇。它的續篇《火災》(1901)則相形見絀,女主人公帶有明顯市儈習氣,她的行動和結局亦並不令人同情。

  1893年,豪普特曼的“幻夢劇”《漢奈蕾升天記》上演。這出戲的問世,標志著作者離開瞭用現實主義方法描寫社會現狀的道路。作者通過無產者少女漢奈蕾的經歷與幻覺的描寫,把現實世界與基督教神話傳說巧妙地揉在一起,在對比當中表現人間的苦難。豪普特曼同情被壓迫、被蹂躪的下層人民,但對統治階級的強權無能為力。文學史傢認為豪普特曼這類作品具有“新浪漫主義”傾向,如他的童話與傳說劇《沉鐘》(1897)、《可憐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

  豪普特曼還創作瞭以德國農民戰爭為背景的《弗洛裡昂·蓋耶》(1896),以及通過種種個人遭遇表現資本主義社會衰落的劇本,如《車夫亨舍爾》(1899)、《米夏埃·克拉默》(1900)、《羅澤·貝恩特》(1903)、《大老鼠》(1911)等。德國觀眾對《弗洛裡昂·蓋耶》反映極為冷淡,不理解作者針對現實有感而發的用意,如作者所說:“德國人的民族感情象一口破鐘,我用榔頭敲它,可它不響。”《車夫亨舍爾》和《羅澤·貝恩特》是豪普特曼以婚姻和愛情糾葛為題材的優秀作品。它們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裡西亞農村為背景,以自然主義手法表現瞭那些粗獷的普通人的悲劇性遭遇。《大老鼠》是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的劇本,作者生動地描寫瞭發生在柏林一傢公寓裡的種種風流韻事,以象征筆法表現瞭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面臨崩潰的趨勢。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豪普特曼的戲劇創作,如《冬天的敘事謠曲》(1917)、《多羅苔婭·安格曼》(1926)、《馬格努斯·加爾伯》(1942)和《阿特裡德斯四部曲》(1941~1948)等,都遠不如早年作品那樣光彩奪目。隻有1932年創作的《日落之前》,至今仍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它通過70歲的出版傢克拉森與少女茵凱·彼得斯在婚事上的悲劇,揭示瞭大資產階級的貪婪和無情。這部劇本從標題到內容,都同《日出之前》有相似之處。

  豪普特曼一生除創作40多部劇本外,還寫過許多散文,如自傳體小說《激情篇》(1926)、《我的青春冒險》(1937)和遊記《希臘之春》(1908)等。

  豪普特曼的劇本《織工》、《獺皮》和《沉鐘》在“五四”運動以後被介紹到中國,對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參考書目

 Thomas Mann,Gerhart Hauptmann,Gütersloh,1953.

 Karl S. Guthke,Gerhart Hauptmann. Weltbild im Werk,Göttingen,1961.

 H.Schwab-Felisch,Gerhart Hauptmann: Die Weber,Frankfurt a.M.,1963.

 Kurt Lothar Tank, Gerhart Hauptmann in Selbstzeugnissen und Bilddokumenten,Hamburg,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