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詞人。初名龜齡,字子同。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生卒年不詳。16歲遊太學,擢明經,向肅宗上書陳策,受賞識,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賜名“志和”。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遇赦量移,遂不復仕,浪跡江湖,自號煙波釣徒。又自號玄真子。著《玄真子》12卷,3萬言;《述太易》15卷;均佚。

  張志和能書善畫,長於音樂。現存其《漁歌子》即《漁父》詞5首,寫江南景色、漁父生活。如一:“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景如畫,形象鮮明,有隱者情懷,富生活樂趣,意蘊不盡,為早期文人詞名作。《竹坡詩話》說:當時“和《漁歌子》者無算。”《西吳記》也說:“志和有《漁父》詞,刺史顏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遞相唱和 。”(《詞林記事》引)其詞後傳入日本,並為日嵯峨天皇和貴族們仿作。蘇軾也曾把其中“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的成句先後用入《浣溪沙》、《鷓鴣天》。

  詞見於《尊前集》、《唐五代詞》。事跡見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及《新唐書》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