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學學術理論刊物。季刊。1983年10月正式創刊,到1985年底共出9期。劉魁立首任該刊主編,現任主編哈煥章(錫伯族),副主編娜仁戈娃(蒙古族)。

  《民族文學研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雙百”方針和民族政策,刊登有關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各種專題論文、調查報告和重要的文獻資料,為繼承和發揚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傳統,促進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繁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貢獻力量。刊物從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究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出發,既突出重點科研項目,又力圖全面反映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文學研究狀況;既保證一定的學術質量和理論水平,又積極扶持研究隊伍中的新生力量;既註意歷代少數民族文學遺產的研究,又重視對現代和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探討,並積極開展對少數民族文學領域中一些帶有規律性和普遍意義的理論問題的探索,同時,對某些重要文學史料的考辨,對國外學者關於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重要成果的介紹,也予以適當的註意。刊物設有基礎理論研究,歷代少數民族作傢及作品研究,當代少數民族作傢及作品研究,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研究等欄目。兩年多來,《民族文學研究》發表瞭不少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文章,如梁一孺的《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傢關於民族文學的思想》,紮拉嘎的《文學的民族性與新時期的少數民族文學》和《民間文學的范疇與馬克思兩種藝術生產的思想》;李叢中的《過去的腳印與今後的步伐》和李鴻然的《三十五年來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則比較全面地介紹瞭建國35年來少數民族文學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該刊發表的《努力提高少數民族文學史編寫的科學性》和《編寫〈蒙古族文學簡史〉的體會和認識》等一組文章所談到的問題、經驗和在理論上的探討,對編寫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概況叢書均可借鑒。民族文學的范圍界定,是民族文學研究領域意見分歧較大的問題。鄧敏文的《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學的主要特征》與孟和吉雅的《談民族文學的劃分依據》,對推動這一問題的討論起瞭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