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後期至30年代民俗學、民間文學刊物。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民俗學會編印。其前身是《民間文藝》週刊。

  《民間文藝》週刊,1927年創刊,至1928年1月,共出12期。由董作賓、鐘敬文編輯。強調要“打破傳統腐化的貴族文藝的舊觀念”,“提倡新穎而活潑的民間文藝”,促進“中國領域內的一切民族”的韻文、散文體裁的各種民間文學作品的徵集、整理與研究。

  《民俗》週刊,1928年3月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 期暫時停刊。先後由鐘敬文、容肇祖、劉萬章任編輯。1933年3月復刊後,由容肇祖編輯,出至123期停刊。顧頡剛的《發刊詞》說:“因放寬范圍,收及宗教風俗材料”,故將原《民間文藝》改為《民俗》。並表明:“要把幾千年埋沒著的民眾藝術、民眾信仰、民眾習慣一層一層地發掘出來!”“要打破以聖賢為中心的歷史,建設全民眾的歷史”。

  《民俗》周刊刊載民間文學作品、風俗、信仰資料以及研究、評論、通訊、消息等。共發表有關民間文學的文章100多篇,傳說故事300多個,歌謠、諺語、謎語200餘組,來自20餘省。不少歌謠附有註釋或說明。文章內容廣涉神話、傳說、故事、歌謠、諺語、謎語、歇後語等,而以談論歌謠和傳說故事的占多數。文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就一類傳說、故事(如梁祝、王昭君、蛇郎、熊人婆等)或一類歌謠(如月光娘、山喜鵲等)進行探討;另一種是就一個地區的歌謠或傳說、故事議論開去。關於歌謠的文章,或多或少涉及歌謠的定義、內容、流傳與演變;它與新詩的關系;兒歌的內涵;情歌中比興、諧音雙關手法的運用;以及各地歌謠的地方特色等。關於傳說故事的文章,或多或少地談論瞭作品的內容與分類,重迭運用多的結構特點,傳說與史實的關系,型式分類法的評價,以及搜集整理等問題。研究方法多進行比較研究,有的通過歷史的比較探討作品的源流及演變,更多的是對故事類型進行比較分析,還有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福建、臺灣某些民歌相似的原因等等。

《民俗》周刊第一期

  《民俗》周刊發表有關風俗信仰的資料和文章共300多篇。涉及面較廣,知識較為豐富。對於有些問題還比較集中地進行瞭資料的征集和探討。

  《民俗》周刊1936年復刊後,改為《民俗》季刊。直到1943年,陸續出版瞭2卷8期。先後由楊成志、鐘敬文編輯。季刊更加側重民俗學和民族學、民族志方面。

  《民俗》周刊16年中取得很大成績。盡管所發作品、資料的廣泛性和科學性尚有不足,但它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克服種種困難和阻力,堅持和發展瞭中國民俗學、民間文學事業。它在挖掘資料、理論建設、培養人才、擴大隊伍等方面,做瞭許多有意義的工作,為宣傳和建設中國現代民俗學和民間文學學科,以及促進其他邊緣學科的發展,作出瞭貢獻。所刊作品、資料及研究文章,大多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