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藝復興時代畫傢、版畫傢。1471年5月21日生於紐倫堡,1528年4月6日卒於同地。

  生平 丟勒的祖籍為匈牙利,父親以精於金銀細工來德國紐倫堡定居,當時此地已是工商業中心。丟勒幼年從父習藝,除金銀細工外兼學繪畫,後拜木刻畫傢М.沃爾格穆特為師,1490~1494年出師遊學德國南部及瑞士各地。1495年遊義大利威尼斯,學習瞭威尼斯畫派的先進藝術,個人風格趨於成熟。1498年作作《啟示錄》插圖15幅,木刻版畫,構圖嚴密,線條有力,情調激烈,開始著名於畫壇。1505~1507作第2次意大利旅行,以居留威尼斯為主,和G.貝利尼等大師結識,友誼甚篤,充分學習和吸收瞭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技藝與理論,在德國畫傢中最為博學多才。回國後除繪畫外,還積極進行人文主義學術活動,在數學、透視、軍事建築、繪畫理論方面皆有研究著述。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生後,丟勒表示支持。1520~1521年他又遊學尼德蘭各地,進一步豐富瞭自己的藝術體驗。丟勒一生創作甚為豐富,版畫、油畫皆達當時最高水平,對德國及西歐各國16世紀美術有很大影響。恩格斯曾把丟勒和意大利的L.達·芬奇並提,稱之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61頁)。

自畫像

  創作 丟勒的版畫刀法嚴謹,線條精細完密,歷來被認為是西方版畫藝術的典范。他的版畫主要有木刻、銅刻兩種,前者為陽文,後者則為陰文。由於印刷術的發明及流傳,版畫作品在群眾中尤受歡迎。丟勒的木刻組畫除上述《啟示錄》插圖外,尚有《大版本基督受難》(約1500~1511)、《小版本基督受難》(1509~1511)及《聖母生平》(1501~1511)數種。這些木刻組畫皆采用群眾熟悉的宗教題材,既在藝術上別開生面,自成一格,又能雅俗共賞,傳播極廣。《啟示錄》插圖以近乎狂想的形象和極其奔放的線條抒發瞭時代的心聲。丟勒這套《啟示錄》插圖是以激動人心的藝術形象體現瞭時代的呼聲,刻畫瞭善惡的搏鬥和對黑暗勢力的懲罰,它們表現的主題表面上雖是恐怖的屠殺,實際上卻把皇帝教皇、貴族主教以至騎士貴婦等統統置於刀斧之下,充分表現瞭群眾的憤懣與愛憎。這些想像豐富、熱情洋溢的木刻,一筆一畫、一人一物都非常精確審慎,天神騎士的裝束武器皆刻畫入微,逼肖實物,天使的形象也取自現實生活,甚至以其瘦削的面容和素衣赤足的裝束貼近農民群眾,實為文藝復興版畫中幻想與真實奇妙結合的典范。這組木刻畫不僅在當時極受歡迎,在西方版畫史上也是第1部重要傑作,影響極其深遠。繼《啟示錄》插圖後,丟勒先後創作的大小版本《基督受難》和《聖母生平》等同樣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它們的性質和意義也都相仿,但刀法更見純熟流暢。此時丟勒在銅刻方面已有極大進步,他的木刻可能受此影響而愈見精細致密,反而不及早期作品的質樸。但這些木刻組畫在群眾中的流傳卻與日俱增,對醞釀宗教改革運動起瞭不小作用。

  丟勒的銅刻版畫從16世紀初開始取得重大突破。銅刻技術在當時猶屬新創,名傢不多,意大利隻有A.波拉尤奧洛、A.曼泰尼亞等兼精此術。德國則有科爾馬城的M.順高爾,丟勒遊學南德時曾專訪其地欲拜他為師,可惜順高爾已於數日前病逝。以上幾傢的銅刻版畫雖各有特點,但刀法精細有餘,氣韻不足。丟勒的銅刻則是在吸收前人長處的基礎上,又融匯瞭某些民間木刻流派和油畫技法的特長,在氣韻生動和形象豐富方面取得傑出成就。例如當時德國南部民間木刻中有人善用枯墨亂筆、斷線淺描的技法,造型亦富於幽默愚拙之趣,丟勒便首先在自己的木刻中學習它,後又用之於銅刻,從而有助於形成他特有的奔放遊移、餘韻無窮的刀法。他早期銅刻的傑作有《聖尤斯塔斯》(1505)和《涅墨西斯女神》(1501~1502),前者屬基督教傳統故事,後者則取自一首古典神話詩。《聖尤斯塔斯》描繪聖徒在森林中看到一頭戴十字架的神鹿的情景,實際上是一幅表現林木風景和獵人犬馬的圖畫。線條細如發絲,景物刻畫精密,犬馬毛鬃、蒼草葉脈以至遠山城堡的門窗旗桿都纖毫畢露。但這種銅刻的精密卻未流於機械枯燥,畫中林壑溪流、村寨城堡間還籠罩著一層詩意的煙嵐,人物和動物的姿式也生動輕盈,具有自然情趣。《涅墨西斯女神》表現這位命運之神遨遊天空,人間山水呈鳥瞰之狀,構圖新穎,別具一種迷人的美的意境。這幅銅刻的題材和女神的形象都取自意大利美術,但寫實上很具特色,意境的豐富可和油畫媲美。

  丟勒銅刻版畫的最大傑作可舉《騎士、死神與魔鬼》(1513)、《聖哲羅姆》(1514)和《憂鬱》(1514)3幅。它們不僅是藝術傢最為成熟時的技藝超群之作,也具有更為深刻的思想內容與時代感情。《騎士、死神與魔鬼》刻畫瞭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爆發前夕,處於沒落的騎士階級徬徨苦悶的悲劇形象。騎士在森林中行進,受到死神和魔鬼的糾纏,他雖未屈服,卻隻是默默趕路,前途難以逆料,從而形象地表現瞭當時德國騎士既有反對大貴族的志向,卻又不能和市民農民一道堅持鬥爭的窘境。由於景物的刻畫和氣氛的烘托皆極為成功,這幅銅刻版畫也就以其復雜微妙的悲劇情調而傳之不朽。《聖哲羅姆》表現一位書齋中的聖徒,真誠而虔敬地致力於教義研究,人物形象和房屋陳設簡樸堅實,體現瞭藝術傢對於那些有志於宗教改革運動的教士(當時改革正在醞釀)的向往,在典型形象的塑造方面,它的堅定正好和《騎士、死神與魔鬼》的徬徨鮮明對照。《憂鬱》則是借古典學術中有關人性的設想刻畫瞭一位知識分子的形象。古時有人的天性由水、火、血、土四大氣質構成之說,認為水性優柔謙和,火性激烈勇猛,血性剛毅頑強,土性足智多謀,憂鬱則為土性之表征。文藝復興時期這種學說相當流行,因此丟勒以土性之憂鬱代表文人學士等新知識階層,從而塑造瞭一位極富時代意義的典型形象。畫中人物被設想為憂鬱的化身,既是科學傢也是藝術傢,手拿雙腳規,墻邊地上遍佈圓球、多錐體、規尺、雕刀以及鋸刨等物,但他卻陷入沉思之中,顯露疑慮煩惱、困倦失望之情,反映瞭當時先進分子思想上的矛盾。但“憂鬱”體質壯健,且有羽羿附身,因而也隱含尋求答案的堅強意志,與《騎士、死神與魔鬼》的徬徨有別,他的典型意義和米開朗琪羅筆下的先知不相上下。

憂鬱

  丟勒的油畫作品也以精於寫實和氣魄宏偉見稱。祭壇畫《禮拜三位一體》(又名《萬聖圖》,1511),長144厘米,寬131厘米,尺寸雖不甚大,卻以眾多人物和遼闊場面引人註目。畫幅底部為山水風景;中段表示教皇和眾信徒;上段中央則為十字架上的基督及上帝、聖靈(三位一體),兩旁為聖母和諸聖徒。構圖莊重,有意大利風格,人物在丟勒原有的寫實之上也精於運用油彩,全畫鮮麗絢燦,吸收瞭威尼斯畫派的成果。丟勒最著名的油畫傑作則是晚年畫的《四使徒》(1526),以雙屏形式表現約翰、彼得、保羅、馬可4位聖徒,原擬置於一大祭臺畫之兩邊,但大畫從未動筆,現存者就是這4位異常雄偉的人物畫像。在這兒藝術傢達到瞭終身追求的目標,使德國藝術的寫實精神與意大利藝術的典型塑造結合起來,同時,藝術傢也以純樸正直並具有普通群眾氣質的使徒形象,批斥偽善醜惡的假先知──各種反動勢力的代表。在丟勒的繪畫中,自畫像和肖像畫也具有極重要的意義,他自13歲起即不斷作自畫像,是藝術史上自畫像最多最全的畫傢之一,這些自畫像都異常真實坦率地記下瞭藝術傢各時期的形象。他的肖像畫除精於寫實外,還以情緒飽滿、真摯著稱,代表作有《霍爾茨舒爾像》(1526)、《青年女子像》(1506)等。

  

參考書目

 E.Panofsky,The Life ɑnd Art of Albrecht Dürer,Princeton,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