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4~8世紀佛教石窟寺。在中國新疆拜城縣東南約60公裡的克孜爾鎮。克孜爾為維吾爾語譯音,意為“紅色”。洞窟鑿於明屋達格山的峭壁間,共計236窟(見圖)。其中形制較完整、壁畫遺存較多者約占三分之一。洞窟大都屬於石窟寺院,按宗教活動功能分為佛堂、講堂、說戒堂、僧房和其他生活用房。大寺院一般有20多個洞窟,小寺院隻有數個洞窟。最早的洞窟建於3世紀末或4世紀初,最晚的建於7世紀末至8世紀初,大致可分為早、中、晚3期。克孜爾千佛洞古屬龜茲,處在絲綢之路的要道上,是亞亞歐大陸貿易商隊和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隨使臣、商客而來的僧徒首先在這裡傳教,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石窟群。石窟保存著大量早期龜茲畫風的壁畫,是龜茲石窟藝術的代表,體現出以龜茲文化為主體的佛教藝術,對研究中國佛教文化史和東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克孜爾千佛洞

  發現與調查 1816年清人徐松曾經到過克孜爾石窟,並在《西域水道記》卷2中作瞭介紹。20世紀初,日、德、俄、英等國的探險傢曾對石窟進行瞭調查、測繪、記錄和攝影工作。1928年中國學者黃文弼作為中國和瑞典聯合組織的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成員,到克孜爾進行考察,對140個洞窟進行編號,並測繪、清理瞭部分洞窟。1946~1947年,韓樂然與趙寶麟等對部分洞窟進行編號、記錄、攝影,並挖掘1座洞窟。1953年西北區文化局新疆文物調查組進行瞭全面勘察。1979年起,北京大學考古系曾數次在此進行實習、考察,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對石窟也作瞭測繪、記錄、編號、發掘等工作。

  形制與題材 克孜爾石窟依宗教活動功能,設有佛堂,是寺院中禮拜和供奉佛陀的主要場所,其形制與結構大致分為中心柱窟和像壇窟兩類。

  中心柱窟分前室、主室和後室三進。前室均已塌毀,從殘跡看,平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數個佛堂共用一個前室的。前室保存壁畫很少,主要繪天王、天魔或僧眾、菩薩等。主室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縱券頂。主室正壁之後鑿有巖體方柱,左右為禮拜甬道。主室正壁原有泥塑佛像。主像有龕式,或結跏趺坐,或垂足倚坐,也有緊貼正壁立一大佛像,不設龕;另有在龕內立一身大佛像。以龕式佛堂為最多,是龜茲系統的主要佛堂形式。佛堂四壁和窟頂滿繪壁畫,大都是繪出或塑出菱形山巒,山巒間繪有菩薩和天人。主室左右側壁繪佛說法圖,頂部通常繪出日、月、風神、金翅鳥等。拱券左右兩側壁繪出數列以菱形格山巒為背景的本生故事或因緣故事畫。主室前壁上方圓拱壁內,一般繪彌勒菩薩說法圖,或菩薩、天王等。主室地面多為連花圖案。禮拜道大多繪涅槃像或荼毗焚棺圖、供養人等。

8號窟壁畫

  像壇窟平面呈方形,穹隆頂,後部中央設佛壇,壇上為泥塑坐佛像。壁畫題材有多幅連續佛傳、遊化說法和樂舞供養等。頂部分條繪有佛和菩薩立像,或繪散花、樂舞飛天。除佛堂外,講堂是供僧徒誦經、聽法、坐禪之所。講堂分前室和主室,四壁都有壁畫。主室平面為方形,窟頂有拱券、穹窿和覆鬥3種形式。壁畫無一定格局,主要表現崇奉佛法或皈依佛教故事及高僧講經圖,或山中修習、坐禪和供養人列像等。僧房是克孜爾特有的僧眾生活的地方,通常是兩進洞窟,分前室和居室。居室內有低矮石床和壁爐。室內四壁用白灰泥墻,無壁畫。還有供奉高僧骨灰的高僧影堂和雜用房等。

  早期洞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為主,但中心柱窟無前後室。中期洞窟繼續沿用早期窟形,出現瞭較多的方形窟。洞窟或僧房數量減少,此時的中心柱窟出現方形前室,增大瞭後室。後室正壁鑿有涅槃臺和涅槃像。主室兩側壁出現立佛。主室窟頂除縱券外,還出現穹窿、覆鬥、平棊、一面坡等多種形式。晚期的洞窟類型同於中期,但規模較小,形制和題材趨於簡化,顯示出衰退跡象。

  克孜爾石窟早、中期壁畫,以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和佛傳故事為主要題材,集中表現釋迦本生、本行和教化的事跡,反映瞭龜茲地區流行的“唯禮釋迦”的小乘思想長期占主導地位。晚期壁畫出現千佛一類的題材,說明龜茲佛教曾受大乘佛教的明顯影響。

  石窟現狀 大約在10~13世紀時,伊斯蘭教在新疆境內自西向東逐漸取代瞭佛教,佛教寺院和石窟寺遭到瞭歷史性的破壞,克孜爾石窟的塑像蕩然無存,壁畫大多被毀。幾百年來的風沙侵蝕,也使石窟遭到不可彌補的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成立瞭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文物管理所。1953年對52個洞窟進行修繕,安裝門窗,修補洞墻、洞頂、土臺,架梯、清砂等。1984年成立龜茲石窟研究所,管理克孜爾、庫木吐喇、森木賽姆等處石窟。1986年在國傢文物局、新疆文化廳主持下,由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對克孜爾千佛洞進行勘測,制定出加固規劃和設計,1988年開始在谷西區進行瞭第一期加固設計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