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金石學著作。呂大臨撰。呂大臨字與叔,原籍河南汲郡 (今汲縣),後移居京兆藍田 (今陝西藍田)。宋元祐年間曾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為當時著名經學傢。所著《考古圖》一書即出於其研究古禮的需要,“以追三代之遺風”,“掇習三代遺文舊制以行於世”。

  《考古圖》成書於宋元祐七年(1092),著錄瞭當時宮廷及一些私傢的古代銅器、玉器藏品。按器形分類編排,每件器物均摹繪圖形、銘文,記錄瞭原器的尺寸、重量及容量,並進行瞭一定的的考證,對藏處及有出土地點者也加以說明。

  全書共10卷,另有釋文一卷。第一卷至第六卷為鼎、鬲、凝、爵等商周銅器,今本目列138器,實收143器(所多者主要為同銘之器);第七卷為鐘、磬等樂器,目列13器,實收9器;第八卷為玉器,目列63器,實收67器。全書共收入目224器,實收234器。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一十五載:清內府藏有錢曾手錄宋本,共收242器。

《考古圖》

  書中列舉器物“所藏姓氏”除秘閣、太常、內府外,共37傢。其中有3傢未列一器,又漏列4傢,實有38傢。私藏傢中藏器以廬江李伯時為最,共62件。其餘藏傢內多者10餘件,少者一、二件。書中著錄器物,出土地可考者達90餘器,出自陜西各地的占半數以上,有助於瞭解商周銅器出土分佈情況。呂氏在編集中能註意到共存關系,如卷四收入“得於河南河清”的“單稪癸彝(卣)”即附載同出之鼎、觚、凝、盉、甗五器;又能註意根據器物的形制、文字和出土地推斷年代,如卷一“乙鼎”,即據其“形制文字及所以得(鄴郡河亶甲城)”推定為“商器”,極為可貴,為古代青銅器、玉器的著錄體例、分類與考證開創瞭先例。

  書中所定器名與考證,限於時代,不無可商之處,但正確之說亦不乏見。考釋多引《李氏錄》語。據翟耆年《籀史》記載:《李氏錄》乃李伯時編撰之書,書名亦為《考古圖》。

  呂氏《考古圖》傳世版本中,較重要的有:北京圖書館藏黑字本,被定為元刊,但圖識欠精;明程士莊泊如齋刻本,錯誤較多;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吳萬化寶古堂翻刻泊如齋本,據歐陽修《集古錄》和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修正,雖失舊觀,但最為通行。1987年中華書局據《四庫全書》影抄寶古堂本影印出版。